石是屬于利水通淋藥中的一種藥,其為單斜晶系石的礦石。作為硅鹽類礦石產于廣西、江西、陜西、山東、江蘇、山西等地。在采挖后,需要去除泥土和雜石,并將其打碎或使用碎機碎,通過篩選制或水飛用。

石在中醫中被稱為石、塊石、、飛石。其味為甘、淡,屬于寒,歸胃、膀胱經。有寒淡滲的功效,因此常被用于利水通淋、清熱解暑等夏季常見的癥狀。

首先,石可以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瀝痛等癥狀。通常會與木通、車前子、山梔子、瞿麥等藥一同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木通煎湯送服。對于石淋患者,可以與金錢草、海金砂、木通等藥一同使用。

其次,石還可以清熱解暑。適用于暑熱、心煩口悶、熱泄瀉等癥狀。對于暑熱煩尿赤的患者,常常與甘草一同使用。對于悶的患者,可以配合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通草等藥一同使用。在熱泄瀉的況下,可以配合車前子、薏苡仁等藥一同使用。此外,石還可用于治療瘡、疹、痱子等皮病。可以與枯礬、黃柏等藥一同使用,撒布在患進行治療。對于疹,可以與薄荷、甘草等藥一同制痱子進行治療。

石的用量一般為10~15克,可以煎服,也可以適量外用。需要注意的是,脾虛、熱病傷津的患者以及孕婦忌用石。

與車前子相比,石均能清熱利、利水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淋瀝熱痛、熱泄瀉等癥狀。而車前子還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于肝熱目赤腫痛、肺熱痰多咳嗽的癥狀。石則兼清解暑熱的作用,適用于暑熱煩悶的癥狀。此外,石還可以外用治療瘡、疹、痱子等。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石可以治療熱泄癖、難、癃閉、利小便,以及胃中積聚寒熱,增強氣。《本草蒙荃》中也指出,石治并非通過實際治療,而是通過利竅、滲去熱的方式,使脾氣中和,從而緩解的癥狀。對于因太過而導致的小便不利、的癥狀,石的使用非常適宜。如果沒有熱的況,小便自然暢通且伴有的癥狀,那麼就意味著部存在干燥熱,此時需要滋潤燥熱,如果誤服石,則會損耗的津,反而加重的癥狀。《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提到,對于因熱導致的小便不利的癥狀,石是非常重要的藥

石的藥分主要包含硅酸鎂、氧化鋁、氧化鎳等。其藥理作用主要現在硅酸鎂有吸附和收斂作用,服后可以保護腸壁,止瀉而不引起鼓腸。可以撒布在創面上形,起到保護創面、吸收分泌、促進結痂的作用。

綜上所述,石作為一種利水通淋的藥有清解暑熱、利水通淋、清熱解暑等功效。它可以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瀝痛、熱泄瀉等癥狀,還可以外用治療瘡、疹、痱子等皮病。石的使用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項,特別是對于脾虛、熱病傷津的患者以及孕婦需要忌用。與車前子相比,石更適用于清解暑熱的癥狀。石的藥理作用主要現在硅酸鎂的吸附和收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