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認為滋的食或藥才能達到潤燥的效果。這個看法是正確的,比如當出現多了話咽痛咽的癥狀時,可以服用一些麥冬蓮子茶等滋的食來緩解。然而,對于氣虛弱的人來說,滋補之品則不能起到潤燥的作用,反而可能導致痰。那麼,為什麼辛味的藥能夠潤燥呢?《黃帝經》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解釋。其中的《素問·臟氣法時論》中提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通氣也。”可以看出,藥中的辛味能夠通過其走竄之力疏通腠理,暢通氣機,促進津的運行,從而達到潤燥的目的。基于這一原理,對于因氣機升降失司、氣化不利、無法正常分布而引起的燥證,都可以用辛味的藥來治療。比如,由溫燥之邪所致的溫燥證,可以使用辛涼潤燥的桑杏瀝來治療;而對于涼燥之證,則可以使用辛溫潤燥的杏蘇散來治療。此外,對于盛、氣機凝滯不通,津不化、不生而引起的燥證,以及氣滯瘀、痰飲停等導致臟腑組織失潤的燥證,也可以使用辛潤之法,疏通氣機,使津得以分布。當然,對于津虧損、不足引起的燥證,不但不能使用辛味的藥潤燥,反而應該用或慎用,以免進一步損傷津。總之,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舌苔的況來區分滋潤燥和辛溫潤燥的應用。舌瘦苔屬于虧,需要使用甘寒的藥或食來潤燥,比如桑葚、麥冬、枸杞、知母等;而舌胖大而干燥,則屬于虛水不化、津匱乏,需要使用干姜、益智仁、砂仁等辛味的食或藥來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