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利水消法
原文:如果心虛弱,無力降伏下,下焦的寒冷水氣可能會沖上心。特別是在脾腎氣同時虛弱的況下,下焦的寒冷水氣上沖的趨勢更加明顯。因此,心臟病中水氣上沖的癥狀很常見,劉老稱之為"水心病"。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悶、痛、心悸、心下逆滿、氣上沖、舌質淡、苔水、脈弦或而中止等。治療應該以溫養心臟氣為本,同時降逆下氣、利水消為標志,劉老常用苓桂甘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用于治療"心下逆滿、氣上沖,起則頭暈,脈沉"的病癥;《金匱要略》中則用于治療"心下有痰飲,脅支滿,目眩"等水氣凌心肺的病癥。方子中的茯苓有四個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二是養心安神,三是助肺治節,四是補脾厚土,是方子的主藥;桂枝有三個作用:一是溫復心,二是下氣降沖,三是通消,也是方子的主藥;桂枝和茯苓相配,可以溫的同時制制水,利用水的同時復復心。兩者相輔相,缺一不可。白補脾,助茯苓制水,炙甘草溫中助桂枝扶持心。這個方子只有四味藥,配伍確,臨床療效顯著,尤其在治療"水心病"這一病癥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臨床上常用的加減法有:如果頭暈癥狀較嚴重,舌胖大,說明是水阻礙了清,可以在基礎方子上加澤瀉,參考《金匱》中澤瀉湯的意義;如果悶脘、嘔惡、苔膩,說明是痰阻,可以加半夏、橘紅,此時二陳湯就已經包含其中;如果肝氣激揚,氣沖作噯,頭暈目脹,可以加白芥子、夏枯草疏肝下氣;如果偏高,頭目脹痛,說明是肝引上逆,可以加夏枯草、益母草、龍膽草(這就是"三草降湯")。劉老在臨床上常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高中有肝火特征的患者,以降低氣逆流。如果悶癥狀較重,舌苔白潤,說明寒凝突出,可以加大桂枝的用量,嚴重的況下可以加附子來溫通氣;如果心悸明顯,悶氣短,尤其在夜間癥狀加重,可以加炮附子、人參;如果煩躁,可以加龍骨、牡蠣來安神;如果沖氣癥狀突出,也需要加大桂枝來降逆平沖;如果氣虛明顯,可以加黨參(或太子參),如果同時有淤的征象,可以再加沙參、丹參,這就為"苓桂三參湯",對于水氣上沖心臟病合并明顯氣虛淤的機制的患者,效果非常好。總之,劉老在治療"水心病"方面積累了富的臨床經驗和治療特,他總結了"水氣上沖"的特征有:(1)水舌:舌質淡,舌苔水。這是因為氣虛弱,水飲從下而上,津在舌象上的反映。(2)水:即面黧黑或面上出現"水斑"。所謂"水斑"是指額部、面頰、目下、顴部、下頜部出現的褐斑點,暗淡。因為水是黑的,水邪造困擾,所以面黧黑;水寒久滯,心氣不華,榮衛凝滯,所以面上出現水斑。在臨床上常常被認為是瘀引起的,所以常常使用活化瘀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劉老認為這是虛水氣上沖的確切特征,用溫化飲的方法治療效果非常好。(3)水脈:脈沉弦。脈沉表示有水,弦表示有飲,兩者都屬于脈,反映水寒為病。(4)水癥:水氣凌心會引起心悸,阻閉心的氣會引起悶氣短,伴有咽不利,覺有阻等。因為水屬于邪,虛就會有病。在晚上,氣漸退,所以悶等癥狀有夜間加重的趨勢。如果水氣上沖,病人有時會覺有一氣從心下沖上咽;如果沖上頭部,會出現頭暈目眩、咽噎耳鳴、臉面浮腫等癥狀。
重寫后的溫利水消法——治療心臟病水氣上沖的方法
心臟病中水氣上沖的癥狀很常見,如果心虛弱,無力降伏下,下焦的寒冷水氣可能會沖上心。特別是在脾腎氣同時虛弱的況下,下焦的寒冷水氣上沖的趨勢更加明顯。劉老將這種癥狀稱之為"水心病"。這種病的臨床表現包括悶、痛、心悸、心下逆滿、氣上沖等。為了治療這種病,我們應該以溫養心臟氣為本,同時降逆下氣、利水消為標志。劉老常用苓桂甘湯來治療"水心病"。這個方子中的茯苓有利水作用,養心安神;桂枝有溫復心、下氣降沖、通消的作用。兩者相輔相,配伍確,臨床療效顯著。在治療中,據患者癥狀可以進行相應的加減。總之,劉老在治療"水心病"方面積累了富的臨床經驗和治療特。他總結了水氣上沖的特征有:水舌、水、水脈和水癥。這些特征可以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和治療這種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