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記者張春祥 通訊員 朱文青報道:11月6日,在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運醫療、關節骨病科,一位來自臺灣的45歲患者徐潔瑩(化名)激地表示:“我的走路姿勢終于不會再被別人關注了,這種覺太好了,非常謝李良軍教授!”將一面錦旗送到科室副主任、李良軍教授手中,錦旗上寫著“醫德高尚醫湛、服務熱心護理細”。
徐潔瑩祖籍湖南邵,時經常冒,在當地診所多次注過青霉素。從12歲開始,就察覺到了自己和同齡人不一樣:走路外八字,有長短,走路似乎還有點瘸,不能盤坐、不能蹺二郎、不能并下蹲,下蹲時還經常摔跤,就連躺下去睡覺都要趴開才能躺下去。然而,在80年代,這種況并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以為孩子是先天發育問題。
直到2002年徐潔瑩遠嫁臺灣,生下了兩個孩子,這個困擾還一直伴隨著,且日趨加重。今年10月份,徐潔瑩出現了雙膝關節疼痛、髖關節疼痛,在臺灣當地醫院就醫,并沒有發現關節質病變。然而,在上網搜索和自己相類似的癥狀時,有已經完攣松解的網友告訴,的癥狀和自己很像,應該也是攣,并推薦了長沙市中心醫院李良軍教授。
相隔這麼遠,家里還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自己的況究竟屬不屬于攣,能否接手、手是否安全有效?徐潔瑩讓姐姐當面咨詢了李良軍教授。了解清楚況后,李良軍教授和徐潔瑩加了微信,通過視頻仔細察看了的步態、下蹲姿勢,結合時有多次注史,判斷符合攣的診斷標準,建議來院手。10月30日,徐潔瑩抵達醫院。11月1日,李良軍帶領科室醫護團隊為徐潔瑩順利施行了“雙側攣關節鏡下微創松解”。中對的雙側攣帶用頻電刀進行細致松解,單側下肢手時間僅為十余分鐘。后恢復輕快良好,11月6日正式出院。
雙胞胎姐妹吳云和吳秋也因時多次注導致了攣。吳秋半年前找到李良軍教授完了手。如今,吳云也下定決心從深圳來到長沙,同樣在李良軍教授的安排下接了手。
姐妹倆表示,從小到大,都不知道有攣這種病,一直以為是先天發育問題。們經歷了很多困擾,被同學嘲笑走路像鴨子,上育課不能完蛙跳、下蹲,走路還容易摔跤,參加工作后,不敢穿子,坐地鐵時因為要分開雙才能坐下去,害怕別人異樣的目,愿一直站著。然而,幸運的是,們遇到了李良軍教授,才知道這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病,并不是先天發育問題。通過手,們也可以正常走路、甚至跳舞。現在,姐姐吳云恢復良好,即將出院。
李良軍介紹,攣癥是部的及其筋組織變、攣,進而影響髖關節收、旋等功能,導致患者出現特有步態和征的臨床癥候群。現有病例主要為年患者,與反復多次接部注有關,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用苯甲醇作為青霉素溶劑進行部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也與傳和免疫等因素有關。
攣癥的主要表現包括走路時步態呈外八字,跑步或上下樓梯時可能會左右搖擺,坐下時雙不能完全并攏,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蹺二郎,髖關節收、旋活度限。除了在態和姿勢上帶來異常,攣癥還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患者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甚至影響正常的社會往。
相比傳統的開放手,關節鏡下攣癥微創松解作為攣癥治療的革命進展,有療效好、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切口觀等優點。患者后一般第一天即可下地行走,并開始進行功能鍛煉,后2-3天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