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是一種疾病,如果從口蔓延到四肢,是可以治愈的;但如果從四肢流向口腔,就無法治愈了。《金鑒》中解釋說,浸瘡指的是瘡病不斷蔓延,留連不止。如果是從口蔓延到四肢,病較輕,因為是從部向外部發展,所以可以治愈;但如果是從四肢流向口腔,病較重,因為是從外部向部發展,所以無法治愈。魏氏解釋說:“不可治”指的是難以治愈,而不是說不治療。丹波氏解釋說:《玉機真臟論》中的“熱、痛而為浸”和《漢書·五王傳》中的“浸,猶漸染也”都是指病逐漸加重。《巢源》中的“浸瘡候”解釋說:“浸瘡是指心臟有風熱,發于,初生時很小,先是后是疼,然后產生瘡,侵蝕,逐漸擴散,最終遍及全。如果瘡從口腔流出并散布到四肢,況較輕;如果瘡從四肢開始并蔓延到口腔,況較重。由于病逐漸增長,所以稱之為浸。”《千金》中也說:“浸瘡是指輕輕搔抓后蔓延無止境,初時瘙像芥末,搔抓后產生黃,形痂病,更加更加搔抓,痂病落后瘡病還是存在,黃相互傳染,逐漸擴散,有時會遍及全。在我家鄉俗稱之為“蛇纏”。我小時候曾經患過這種病,從頭部開始蔓延到肩膀和頸部,無論是醫藥還是咒語都沒有效果,后來有人教我用柿子(即用爛柿子制作的紙傘)涂抹,才逐漸康復。病從四肢向口腔發展或從口腔向四肢發展,并沒有輕重之分,還存在爭議。所謂“浸”,在書中并沒有逸事或偽作的記載,孔傳解釋說“浸不止”,《漢書·食貨志》中也說“浸日廣”,注解也解釋說“猶漸染也”,《巢源》中說“病逐漸加重,所以稱之為浸”,意義非常明顯。陳念祖和唐宗海等人不知道浸一詞是疊韻連語,竟然認為是瘡或楊梅等疾病,真是可笑至極。據梅毒的記載,自1492年起,西班牙軍隊在征服西印度的海堤島時染上了這種疾病。隨后,法國軍隊在攻打意大利時大肆掠奪,導致梅毒在意大利盛行,當時正是我國明朝孝宗弘治年間。在日本,鳥羽酋天永元年,娼橫行,梅毒遍地,當時正是宋徽宗大觀四年。在我國,實漢卿的《瘡瘍全書》首次論述了楊梅,漢卿是宋仁宗慶歷年間的人,這本書可能是他的后裔孫夢麟所著,而不是漢卿本人所寫。總之,梅毒起源于宋元時期之后,仲景并不知曉這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