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和川貝母是中醫藥中常用的藥材,有不同的能和功效。浙貝母味苦寒,歸屬于人肺經,適用于開郁散結、治療熱咳。用量一般為4~10克。浙貝母能夠化痰,對于寒痰咳則不宜使用。而川貝母味甘微涼,歸屬于人心、肺經,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量一般為5~10克。川貝母雖然清火散結的能力不及浙貝母,但是對于潤肺化痰的能力則強于浙貝母,因此適用于虛或肺燥咳嗽的治療。對于外風熱或痰熱郁結咳嗽,則適用浙貝母。在選擇應用浙貝母和川貝母時,應據病的虛實來決定。藥的使用無論是生用還是經炮制后使用,都有其特定的能和用途,并不是適用范圍非常廣泛的。醫生在用藥時,需要靈活配伍,才能推廣藥的應用范圍,以更切地治療病癥。比如,浙貝母配瓜蔞皮,這兩種藥有苦寒的味,相互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悶不寬,痰粘難咯出,口干咽燥,甚至咳逆痛等癥狀,二者合用能夠達到宣肺氣,清潤痰,使痰易于咯出,舒降肺氣,從而安定病。另外,浙貝母配麻黃,一種苦寒,一種辛溫,可以發汗平,用于外風熱的表實證,出現發熱無汗而滿氣急,咳嗽多痰,鼻塞聲重等癥狀時,可以起到表解里清,使病得以緩解的作用。川貝母不僅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還可以清心滌痰開竅,因此并不是平淡無奇的藥。我常常將川貝母與黃郁金一起使用,治療風溫犯肺,逆傳心包的病癥,病表現為高熱不退,咳嗽氣促,痰涌鳴,并出現神昏譫語等癥狀,使用川貝母和黃郁金的組合方可以預防心衰。對于老人和兒的咳嗽,痰多,咳嗽時痛的癥狀,不論是否伴有寒熱,可以使用川貝母和延胡索的組合,每次約5克,隨藥湯一起服用,或者使用9克,以冰糖化水調服,可以顯著緩解咳嗽,不咳嗽時痛也會自然消失。《仁存堂方》中有關延胡索治療老人和兒的痰咳的記錄,不僅僅是止痛的作用。我通過使用川貝母來清潤化痰,延胡索來溫通辛散,結合起來,可以使肺的宣降功能恢復正常,從而能夠有效地治愈咳嗽。對于嬰兒的所有咳嗽,只要沒有寒熱氣的癥狀,每天使用川貝母極細3~5克,與混合糊狀,分次涂抹在頭上,方便、安全、有效。吸吮一兩天后,肺部的痰逐漸從氣管咽食管,隨大便排出,咳嗽也會隨之停止。對于虛引起的長期咳嗽,干口燥,且難以抵抗藥的力量的老人,可以使用一個黃梨,挖出梨核,填川貝母5克,放蒸鍋或蒸籠中蒸,每天食用兩個,可以潤肺腸,生津,使大便通暢,干咳自然減輕。在漢唐時期之前,中醫藥書籍中只記載了貝母這一種藥材,沒有區分浙貝母和川貝母。現代中醫方劑學引用的方,如《醫方集解》中的百合固金湯、《重樓玉鑰》中的養清肺湯、《醫學心悟》中的貝母瓜萎散等方,也只記載了貝母,并沒有區分川貝母和浙貝母的使用。回溯到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結和肺痛的三小白散中,使用貝母和桔梗來開結消痰,豆來攻寒逐水,這三味藥都是散劑。散劑的作用就是迅速解散病邪。對于三小白散,師輩們習慣使用川貝母,然而從開結消痰的角度考慮,我更傾向于使用浙貝母,似乎更符合病。因此,川貝母和浙貝母的選擇應以為準。據現代藥學研究,川貝母和浙貝母都可以擴張支氣管平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并且認為這兩種貝母都有降作用,其中浙貝母的降作用更優于川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