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輸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氣化作用以及肺、脾、腎的功能活。如果三焦氣塞,脈道壅閉,水就會積聚痰飲無法正常宣行。通過中醫藥的方法,可以調節水的輸布和排泄,強心開肺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從而重新調機能,使積水從大、小便自然排出外。這一方法地解決了積水不斷復發的難題。

該方法適用于脾虛水停導致的眩暈癥狀。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涎沫、倦怠懶言、氣無力、滿,或者伴有咳嗽痰多、氣促心悸、面白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弦或沉弦。《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認為這是由于“心下有痰飲”所引起的,代表方劑為苓桂甘湯和澤瀉湯。其中,苓桂甘湯是治療脾胃虛引起眩暈的主要方劑,茯苓和白有健脾利水的作用,桂枝能補心并制水寒,與茯苓相配合,尤其適用于水飲滯留且偏寒的病癥。澤瀉湯則適用于脾虛運化失常、胃中痰飲停的況,它能滌痰利水、降逆和胃。治療眩暈和耳鳴同時發生的水飲停病癥時,可以選擇溫蠲飲、健脾利水的方法,苓桂甘湯和澤瀉湯的合方效果較好。這兩個方劑都有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的白、茯苓、澤瀉都以健脾除為主要作用,通過健脾來防止痰的產生,通過除來改善脾的況,并促進水氣下行,防止濁,從而緩解眩暈和耳鳴的癥狀。

代謝是指水的生、輸布以及水被人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謝廢的排泄的過程,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水主要來自于飲食,通過胃、脾以及大小腸的消化吸收而生。水的代謝過程則是以脾、肺、腎三臟為中心來完的。脾通過升清作用將水向上轉輸到心肺,同時未被吸收的水與食殘渣一起下傳至大腸,通過糞便排出外。肺接了脾上輸的大量水,通過宣發肅降作用,將其敷布至全。其中,一部分水通過肺的宣發作用,隨著衛氣運行于表,滋養,潤澤皮,代謝廢料和剩余水分通過汗排出。另一部分水通過肺的肅降作用,以心臟為力,隨著營氣循經脈在運行,滋養五臟六腑,灌注于骨節和腦髓,被機組織利用后又集聚于腎。在呼氣運中,肺也排出量的水氣。腎是主要的水之臟,腎中的水在氣化作用下被分為清和濁兩部分。清的部分通過腎中氣的蒸騰氣化作用上歸于肺,再通過心肺敷布全,以維持正常水量。濁的部分通過腎中氣的溫化推作用,不斷地轉化為尿,并向下輸送至膀胱。當膀胱的尿積聚到一定量時,就會產生尿意,從而通過尿道排出外。

代謝與五臟的功能切相關,特別是與平衡有關,其中氣尤為重要。腎是主水之臟,脾主運化水,肺主行水,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心主脈行利水運。飲水進胃后,經過脾氣的運化和肝氣的疏泄,華散布到上焦;心肺位于上焦,上焦的水為清水,經過肺氣宣發,心脈通暢,潤澤和四肢,代謝廢變為汗排出;清中之濁的水經過腎氣的蒸騰上升至心肺參與代謝,濁中之濁的水經過腎氣的開合送至膀胱,最終排出外。總之,人的代謝過程需要五臟六腑的協同配合,尤其以肺、脾、腎的功能活為主導。腎的氣化作用貫穿于水代謝的始終,并且對脾、肺等臟腑在水代謝方面起著促進作用。如果脾、肺、腎中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水的輸布排泄障礙,引發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