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運行的“帥才”,這一觀點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千真萬確的證明,無需多言。然而,我認為單純地將氣與聯系起來是不夠的。事實上,氣不僅是的帥才,而且也是人各種有形質(如涕、淚、唾、食、和大便)的帥才。六經是人的主要通道,它們不斷流,而腸胃則是水源和營養的集中地。九竅是水的出口,通過氣的滋潤和統帥,它們能夠發揮儲藏、營養輸送以及滋養人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氣的暢通至關重要,外邪侵襲或傷七竅,氣的流阻,導致“百病皆生”。氣滯于部,則會產生痰、水、食停滯、便等癥狀。氣的失補則會導致頭面清竅的異常,如涕淚混濁等。治療的重要方法是首先使用有辛散通達作用的藥來理順氣機,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紫蘇、桔梗、細辛、生姜等。次要方法是使用有苦溫作用的藥來行氣開結,如枳實、厚樸、橘皮、杏仁、木香、沉香等。通過確保氣的通暢,使邪氣隨氣行,通過孔竅排出外。我們通常所說的發汗理氣實際上是通過通氣排。當然,還需要據痰、水、食和大便等有形邪氣所在的部位以及寒熱屬來配伍相應的藥,共同實現疏通氣機,驅除邪氣,治愈疾病的作用。氣應該充盈,充足的氣不僅可以消化、運輸質,還可以有規律地排泄廢。所謂“氣化則能出”,“谷氣津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如果氣不足,則所有質都無法被主宰,導致部積滯,外部泄。因此有“寡因塞用”。益氣和固攝是治療的重要方法。例如,對于氣虛脹滿的況,應該使用益氣來解脹。對于氣虛九竅泄的況,應該使用補氣來固守。在益氣用藥中,甘溫藥是首選,如黨參、黃芪、白、枸杞、甘草、大棗等,但必須加山藥、五味子和山萸,否則溫補藥的作用會過快,無法發揮持久作用,而津和氣還沒有生,藥就會減弱,給人一種吃藥有力,停藥又恢復乏力的覺。次要的方法是溫和火生氣,如附子、十姜、佳、補骨脂等。配伍或合并填,如地、白芍、萸、阿膠。或者合并收,如五味、益智、烏梅、牡蠣,據況選擇使用,以確保氣能得到增益。這樣,就不會外泄,能守,從而氣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生產。過去有人說:“百病皆由痰作崇”。不妨繼續說下去,“有形總緣氣生治療有形的疾病,不要忘記有形的氣。在治療中,補氣是一個結果,使用人參、黨參等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氣來消化和運化這些補藥,否則這些營養質反而會為痰,產生火熱。這是導致乏力、氣虛、月經量、痿等功能減退的不足的一方面;其次,虛和火旺會加速消耗氣、津,也是不能忽視的。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患有無力的患者,他是一名保潔員,經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后來出現了乏力,最終導致手腳不能隨意活。西醫診斷是無力,他吃了很多補氣藥,如紅參、鹿茸等。后來我看到他的脈搏細數,舌苔紅瘦而膩,考慮到他的經濟條件一般,我開了500克的知母和250克的金,每次服用10克知母和5克金,每天兩次,20天后,這個患者竟然能夠下地走,自己吃飯和洗臉,再堅持20天,基本上可以做家務了,三診脈搏不再細數,說明虛火已經退去,虛時間過長導致氣不足,后來加了5克菟子,雙補,最終治愈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