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與無毒的利與弊:中醫智慧的運用

很多人認為有毒就是有害,無毒就是無害,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并不準確。有毒的東西未必有害,甚至在某些況下對人有益;無毒的東西未必就無害,關鍵在于人的使用。糖是無毒的,但人吃多了會導致蛀牙;酒是無毒的,但人喝多了會得肝化;辣椒是無毒的,但人吃多了會損傷黏,導致潰瘍和出。河豚有毒,但人們掌握了制作和烹飪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把河豚做天下第一的味;蛇毒會致人于死地,但也可以制作治病救人。中國人的智慧就在于,確認識和把握藥的毒,避其害,用其利。

中醫提倡行王道,不用霸道,就是盡量用平和、緩、無毒的藥去治療疾病。《黃帝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如果人已經失衡,出現偏差,就可以放膽運用藥的偏(毒)去糾正人的偏差,這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被蛇咬傷中毒的患者,中醫用蜈蚣研末吞服來治療;被瘋狗咬傷的患者,中醫取狗腦涂抹傷口治療。《周禮·天·瘍醫》記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漢鄭玄注曰:“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máo),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羽掃取之,以注創,惡破骨則盡出。”

砒霜是公認的劇毒的藥,但可以用來治療急病。與化療相比,砒霜的效果在試驗中占優勢。利用這種新的療法,還可能使大多數患者無須進行骨髓移植。中醫在數千年前就使用砒霜治療類似白病的疾病,現代人在發現砒霜的中藥活分后,于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嘗試使用砒霜來治療白病,砒霜能導致癌細胞的變化從而導細胞凋亡的發生。

中醫還在消除、制約藥的毒和副作用方面積累了富的經驗,創造了神奇的中藥炮制理論。其實說來也簡單,平時人們吃蒜,會產生燒心、目、口臭的副作用,如果把蒜用醋腌制,不僅不影響蒜溫胃散寒、止瀉的正作用,同時也避免了蒜的副作用。其他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用生姜制約半夏的毒,用鹽鹵制約附子的毒,用醋炒或鱉拌柴胡,可以避免柴胡的升散和。《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王太醫為林黛玉治療吐衄(nǜ)(鼻出),方中用了柴胡。賈柴胡使得麼?”王大夫笑道:“二爺但知柴胡是升提之品,為吐衄所忌。豈知用鱉拌炒,非柴胡不足宣之膽經之氣。以鱉制之,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養肝,制遏邪火。所以《經》說:‘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柴胡用鱉拌炒,正是‘假周以安劉’的法子。”賈璉點頭道:“原來是這麼著,這就是了。”

中醫在治療急重病時,一般使用單味藥,充分發揮其偏,迅速糾正人的偏;而治療慢雜病時,中醫一般使用復方藥調理。中藥方劑配伍講究君臣佐使,其實就是互相制約,消除毒,避免產生副作用。比如,在桂枝湯和四湯中用白芍制約桂枝或當歸的辛散。外國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只顧提取有效分,結果制造了純粹的當歸丸來治療婦科疾病,導致很多患者服用以后口鼻出,月經淋漓不斷,大把發。還有的人不理解中醫中病即止的用藥觀念,用麻黃湯發汗,為患者減,導致患者虛功能衰竭。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人為造的,不能歸咎于中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