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過“上火”的經歷,如牙齦腫痛、滿臉痘痘等,帶來的痛苦不可忽視。然而,90%的人都陷了一個誤區:認為“上火”就是“火多了”,因此要“滅火”。實際上,“上火”的本質往往是“火不當位”,因此我們應該引導火氣而不是去滅火。正確的治療方式是培土伏火,引火歸位。下面將帶您了解什麼是“上火”,以及如何正確理。

“上火”這個詞在中醫和西醫中并不是一個標準語,但由于它很直觀,許多常見癥狀如咽痛、口苦、口腔潰瘍、睡眠不佳等,使人覺好像有一團火在上部燃燒,因此大家都稱之為“上火”。正是因為它好像點燃了一把火,所以一旦“上火”,許多人就會急于去“滅火”,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清熱解毒藥、消炎藥、涼茶、西瓜、綠茶等來“滅火”,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治標的方法實際上違背了人的生理需求。

中醫認為,據“”理論,“”是可以知到的實質結構,“”則是這些結構能夠實現變化的功能。正常況下,“氣”是無法被看到的,它能夠順利地從左邊升上頭部,然后從右邊降回下焦的腎,再從左邊的肝升發上來。當各種原因導致“氣”從左邊升得過多(如發脾氣、吵架、進食辛辣刺激的食、服用藥),或者從右邊降得不順暢(如熬夜、積食、大便不通暢等),都會導致“氣”在上部聚集和外顯(咽痛、舌紅、臉紅、眼紅),甚至灼傷局部組織(口腔潰瘍、鼻腔出、眼睛出),這就發生了“上火”。因此,“上火”實際上是“氣不歸位”的表現。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所謂的“火”實際上是人氣”不當的表現方式,我們應該做的是糾正它,讓“火”歸位,引導“火”下降,回歸腎水中繼續使用,而不是去消滅它,這樣只會消耗“氣”。此外,這順暢的“氣”從左升右降與脾胃的“斡旋”功能切相關,中醫中稱之為“土伏火”。就像地底下的熱流一樣,它不會輕易從各的“火山”噴發出來(就像口腔潰瘍),因為土夠厚,將火穩穩地藏在地底下,從而保證了地面的溫暖。因此,真正治愈“上火”的方法是調理好脾胃,增強“土氣”厚度,這樣自然就不容易“上火”了!

既然喝涼茶不是正確的方法,那麼應該怎麼做呢?中醫認為,喝烏梅冰糖水是緩解“上火”癥狀的有效方式。烏梅冰糖水在對癥退熱、引火下行、消腫止痛、生津止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療效。除了針對咽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低熱等“上火”況,與溫熱類藥一起服用參桂理中丸、桂枝清丸等藥時,也可以飲用烏梅冰糖水,有效防止“上火”。然而,對于脾胃虛寒(容易腹瀉、腹痛、大便不固定)的人來說,仍然應適量飲用烏梅冰糖水。

為了更方便大家使用,市面上有兩種產品可以替代烏梅冰糖水:一種是“酸梅膏”,它主要由烏梅、山楂、麥芽糖和白砂糖制,是一種濃型膏狀飲品,按照10∶1的比例沖泡即可,可以冷熱均可飲用;另一種是“烏梅湯”,分類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烏梅冰糖水來降火退熱、生津止、防暑消暑。

如果“上火”癥狀嚴重,最好選擇引火湯。引火湯最適合對付由嚴重虛火引起的“上火”表現,如口干口苦、眼睛紅腫、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痛、流鼻、大便干結等。那麼,如何判斷是否是虛火呢?通常你會發現“上火”的人同時有舌暗淡、口淡白、舌苔薄白或白微膩、小便淡氣味輕、口干不多飲、發熱(熱勢較低)、五心煩熱(雙手心、雙腳心、心口,合稱五心)、睡覺踢被子、手和腳總是不自覺地到被子外面、失眠煩躁等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很容易反復發作。當出現高熱、口氣臭穢、口鮮紅、舌鮮紅、舌苔黃厚膩、大便結、小便黃氣味重、口引飲等實火癥狀時,就不適合使用引火湯。

引火湯的配方是將地90克、鹽戟天40克、麥冬和天冬30克、茯苓25克、五味子5克,用1000毫升水煎煮45~60分鐘,不需要翻煎,分早晚兩次(最好是上午11點和晚上9點)服用。如果是給孩子服用,可以分2天喝完,每天分6次。

要記住,平衡和適度是原則!如果自己在家熬烏梅冰糖水太麻煩,市面上有許多產品可以替代。但請謹記,嚴重的“上火”需要引火湯來治療。引火湯最適合對付由嚴重虛火引起的癥狀,但不適合實火癥狀。

最后,我們不要小看早期的小信號。雖然“上火”本不會致命,但如果我們不重視并及時進行正確調整,脾胃的損傷將越來越嚴重,正氣的補充和廢的清除也會到嚴重影響。這將導致免疫力和修復能力不斷下降,廢在經絡和臟腑積累,隨之而來的是睡眠和神狀態的惡化,進而開始產生各種問題,早期可能是良的,如甲狀腺結節、腺小葉增生、卵巢囊腫、子宮瘤、腸息等,但后期可能會發展各種癌癥。因此,我們要及時重視發出的小信號,正確對待“上火”問題,以免造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