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一個被評價為“毒品”的質,和致癌,尤其是口腔癌。然而,憑借檳榔企業的大規模營銷宣傳,這個惡魔在短短幾年迅速在全國范圍蔓延開來,形了一個價值上百億的畸形產業鏈。在這個生產線上,因嚼食檳榔而導致口腔癌的患者數量不斷增加,他們必須接殘酷的腫瘤切除手,導致牙床、舌頭和臉龐被切除或割裂。近日,年僅36歲的歌手傅松因嚼食檳榔罹患口腔癌,在經歷了三次治療無效后不幸去世,引發了全網輿論的軒然大波。然而,近日已經有至7個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要求商家下架在售檳榔及檳榔制品,發布售檳榔通知的地區還在不斷增多。這或許意味著,檳榔這個作惡多端的惡魔可能真的要迎來它的終局了。

檳榔被廣泛視為一種“毒品”,在某些地區甚至為了社禮儀的一部分。尤其在海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份,檳榔的危害更為嚴重,尤以湖南最為突出。然而,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與其他被列為2A或2B類的“可能致癌”相比,檳榔被明確認定為一類可能致癌質,名單上包括了檳榔果、含煙草和不含煙草的檳榔嚼塊。與檳榔一同被列為一級致癌的還有黃曲霉素、馬兜鈴酸和石棉等嚴重威脅人健康的質。然而,我們對黃曲霉素、石棉等強烈致癌非常警惕,卻對同樣是一級致癌的檳榔、煙草和酒視而不見。這種對健康的矛盾現象在資本的推下變得荒唐可笑。

口腔癌與檳榔切相關,這在醫療界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據《中國牙科研究雜志》的報道,自2016年以來,長沙市與檳榔相關的口腔癌病例累計達到8222例,整個湖南省約有2.5萬例。早在幾年前,有一份紀實報告《檳榔王國里的“割臉人”》曾引發了一抵制檳榔的浪,然而,這場浪在瘋狂的營銷推下迅速平息,檳榔的風再次席卷而來。檳榔原產于馬來西亞,生長于溫暖潤的南方地區,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檳榔種植和消費國。在印度、布亞新幾亞等國家,咀嚼檳榔是一種傳統習俗。而在中國的湖南、海南等地區,兩個人見面時除了敬煙,還會互相換檳榔,一邊聊天一邊咀嚼。令口腔醫學界更加擔憂的是,檳榔已經悄然滲到全國各個城市,無不在。從最早期的無腦廣告到后來與枸杞、石斛等中藥材結合,宣傳其養生功效,作為一種的“毒品”,它的傳播速度超乎想象。

檳榔在廣告中被宣傳為能提神醒腦、延長壽命的神奇品。對于檳榔好者來說,吃完檳榔后發熱、神充沛是共同的驗。檳榔帶來的快讓人產生依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到咀嚼檳榔的行列中。盡管很多人第一次嘗試檳榔的驗并不好,但年輕人的好奇心、不服輸心態以及從眾效應讓他們不斷嘗試,逐漸形了對檳榔的依賴和癮,使得這種“毒品”得以普及。然而,口腔癌也為了檳榔流行地區的常客。

當我們打開中國口腔癌分布地圖時,會驚奇地發現口腔癌的發病度與檳榔的流行程度高度一致,尤其是在我國中部和西南部地區,特別是湖南、廣西等地。嚼食檳榔是一種特異疾病,幾乎只有嚼食檳榔的人群才會患上口腔黏下纖維化(OSF)。盡管這種疾病聽起來并不嚴重,主要表現為咀嚼疼痛、咀嚼無力、口腔脆弱易出等癥狀,但實際上它已屬于癌前病變。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甚至會出現變小、難以咀嚼的況。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目前并沒有特效藥來治療OSF,患者只能通過緩慢的康復過程來減輕疾病的影響。大多數OSF患者在患病之前并沒有意識到檳榔的危害,他們在跟隨朋友嘗試之后逐漸上癮。然而,檳榔的并不像毒品那樣嚴重,想要戒掉檳榔并不是特別困難。一些嚼食者在認識到檳榔的危害后能夠完全戒掉,盡管經過治療后口腔黏病變的恢復比較緩慢,但至避免了疾病的發展和惡化,多數人最終能夠康復。然而,更現實的況是檳榔客們完全無視醫學科普,對于戒掉檳榔沒有任何意愿。如果OSF發展口腔癌,預后將非常糟糕,因此早期干預阻斷病變發展變得極其重要。相信通過科普和國家行政手段的結合,我們一定能夠徹底扼殺這些害人的檳榔。在此,呼吁所有嚼食檳榔的人以及對檳榔抱有好奇心的讀者們:請及時止步,拯救自己,也拯救朋友。珍生命,遠離檳榔。讓我們以圖為戒,告知邊的親友,早日戒嚼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