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湯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干嘔、噦以及伴有手足厥冷的神經胃病的沖逆證。古人將橘皮稱為下氣健脾的神經健胃藥。所謂下氣,即指平衡沖逆的神經癥狀。橘皮湯的主要分是橘皮,因此可以確定它的治療對象是神經胃病。不使用附子的原因是因為患者沒有虛寒證的表現。

橘皮湯的配方是橘皮四兩和生姜半斤。將這兩味藥材加七升水中煮沸,煮至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直接咽下即可立即見效。

《外臺要》中提到,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干嘔、噦和手足厥冷的方劑是小橘皮湯,同時也起到主治天行的作用。該方劑與橘皮湯一致,只是將藥材切狹長片,煮沸后去除渣滓,稍涼后服用一升,直接咽下即可見效。

《廣濟》中提到,治療嘔噦不止的方劑是橘皮湯,可以加甘草和枇杷葉。范汪指出,治療痰飲應該使用溫藥進行調理。治療心腹虛冷,痰氣上沖,脅滿,食不佳,嘔逆,覺冷,可以使用半夏湯來治療,同時加橘皮,以治療冷痰的病癥。

《肘后方》中提到,治療突發的嘔噦癥狀,可以使用去除沖逆的方劑,即橘皮湯。《十便良方》中提到,橘皮甘草湯可以治療發熱,背部微惡寒,心中煩悶,時常想嘔吐,口卻不能喝水,頭痛。患者對,稍微到涼爽,生活起居無大礙。這種癥狀是由于飲食不當,胃中空虛,熱氣滯留所引起的。脈搏虛大而快,被稱為中暑癥。

《方極》中提到,橘皮湯可以治療中痹痛和嘔噦癥狀。程氏認為,干嘔和噦是由于氣逆流到膈間而無法傳至四肢所導致的手足厥冷。橘皮有降逆氣的功效,而生姜則是治療嘔吐的圣藥,因此小劑量的橘皮湯可以平衡氣的流。然而,干嘔并不是胃的逆流,厥也不是氣不足,所以只需要將藥直接咽下即可恢復氣

《古方便覽》中提到一個男子患有高熱病已有十天,出現呃逆癥狀,一天一夜都沒有得到緩解,況十分危急,醫生們使用了附子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吳茱萸湯、參附、參姜等方劑,但都無法治愈。最后,一位醫生使用橘皮湯進行治療,煮沸后將清倒出,溫熱服用,患者細細啜飲。醫生在患者家里待了一整天,多次進行診視和指導服藥的時間,經過一段時間后,患者的癥狀稍有緩解,最終得到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