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是隋代、初唐時期的人,年93歲。雖然正史中沒有記載他的傳記,但他曾擔任太子文學的職,并編寫了《黃帝經太素》三十卷。這本書保存了早期的《素問》的風采,備現代學者的重視,為研究《黃帝經》的重要參考書。《太素》一書在北宋后失傳,直到十九世紀時,日本學者在日本仁和寺發現了《太素》的殘卷23卷,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關注。據日本森立之的《經籍訪古志》記載,這本書是日本仁和三年舊抄本,由丹波賴基抄錄,當時是在唐僖宗啟三年(公元887年),原本是由唐鑒真和尚傳至日本。后來,清朝的楊守敬出使日本時將這個版本帶回,共二十三卷(缺失第一、四、七、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卷,共七卷)。蕭延平以此為底本,并參考袁昶的通堂本進行校勘,最終為了蘭陵堂本或蕭延平本。后來,日本大阪的オリエソト出版社在《東洋醫學善本叢書》中發表了仁和寺古鈔卷子本的影印,并增加了后來找到的兩卷,即第十六卷和第二十一卷,共二十五卷,為目前最完善的《太素》版本。
孫思邈是隋代和唐代的醫學家和道士,被認為是中醫醫德規范和大醫誠的制定人。他通科,并擅長婦科、兒科、外科和五科。他首次主張設立單獨的婦科和兒科,并在著作中首次論述了婦和兒醫學,強調了“崇本之義”。他非常注重婦保健,著有《婦人方》三卷和《小嬰孺方》二卷,將其放在《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響下,后來的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和兒疾病的治療技。孫思邈非常注重預防疾病,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并對針灸進行了深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他還將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制末,用來制作火藥,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關于火藥配方的最早記錄。他在《丹經伏硫黃法》一文中詳細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制作方法。
王燾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醫家,出生于公元670年,去世于公元755年。他出生在陜西郿縣常興鎮車圈村的王家臺。他是唐代的醫學家,其著作《外臺要》備后人稱贊。王燾沒有個人偏見,廣泛吸取各家之長,在《外臺要》中引用了60部前人醫家的著作,幾乎涵蓋了所有留存下來的醫學著作,可以說是“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王燾從小弱多病,他的母親南平公主也不好。他非常孝順,無私地照顧母親,并閱讀了大量的醫書,尋找靈方妙藥,逐漸對醫學產生了興趣。王燾用一生的力,為保存古代醫籍的原貌和總結唐代以前的醫學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留下了千古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