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在治療脅滿悶癥狀中的臨床應用案例

梔子豉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臨床應用有一定的療效。梔子豉湯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記載。過去的注家認為這個方劑是涌吐劑,但也有人認為汗吐下后不應該再有吐的現象,認為這個方劑的涌吐作用是傳誤的。從理論上講,柯韻伯等人的觀點是正確的,但從臨床觀察來看,這個方劑有時確實會引起涌吐的作用,但并不是必然現象。

如果病人的病邪陷隔,想要上行卻不能,想要下行卻不能,服用梔子豉湯后會引起吐的現象,往往能夠使病邪隨著吐而排出外,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在1952年的一個案例中,患者方×病了兩三天,出現寒熱替、心煩喜嘔、脈弦和證的表現。我擬定了小柴胡湯作為治療方案。但方×原籍福州,“柴胡發散”俗說的影響較深,一看到這個方劑,就有很多顧慮。他認為我是經方派的,用藥不適合福州人的質,于是他另請了其他醫生來診治。這位醫生斷定他患的是暑邪挾癥,用了苓、夏、蔻、青蒿、果仁、樸花、竹茹、苡米、蘆等藥進行治療。服用了三劑藥后,雖然寒熱癥狀有所減輕,但心煩癥狀卻更加嚴重了,甚至到了想要吐卻無法吐的地步,不停地敲打部、解開服,無論坐臥都不舒服。《傷寒論》中所說的“反復顛倒”在他上表現得非常典型。第四天(也就是他服用前一位醫生的第三劑藥后,此時那位醫生已經辭去),他又請我來診治,但他又怕我會用傷寒方劑,所以一再叮嚀我,他本來就有痰癥,前一位醫生的診斷還算準確,只是用藥比較輕,要我按照前方略微調整。我再次診察他的脈搏仍然弦且稍大,寒熱替仍未解除,但最讓他難以忍的是脅滿悶和膈間的煩惱,無法用言語表達。我認為他的病是梔子豉湯和小柴胡湯合并的證候。如果不用小柴胡湯,無法解除他表和的邪氣,如果不用梔子豉湯,無法消除他心中的煩悶(他自稱為膈間)。但是病人不愿意服用傷寒方劑。為了更快地緩解病人的痛苦,我不得不采取了“瞞天過海”的方法(因為我們是至,所以我敢放肆一些)。我擬定了溫膽湯,加荷葉、白蔻、扁豆花等藥,實際上給他的藥是去掉人參、大棗的小柴胡湯,再加上梔子豉湯(因為我開診所,自己配藥)。方劑的組是:香豉三錢,生梔子二錢,北柴胡二錢,黃芩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去掉人參、大棗,是為了防止他對這些藥有依賴。去掉半夏,因為此證不是降逆可以解決的,去掉后還可以發揮梔子豉的輕宣作用。并囑咐家屬,如果服藥后引發嘔吐,可以讓他盡量吐出來,不必擔心。病人服藥后只過了十幾分鐘,果然大吐起來。吐出來的東西除了食渣滓外,大部分是痰涎和酸水分,吐后到舒服。而且因為大吐的時候還出現了微汗,寒熱癥狀也因此解除了。第二天,我才向他道明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