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飯后,人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健康養生話題。當談到哪種疾病最讓人“痛不生”時,有人可能會說帶狀皰疹,因為那種切之痛讓皮一就疼,簡直無法忍!還有人可能會說骨折,因為骨頭斷了,那種折痛無法忍!但比骨折和帶狀皰疹更加“痛不可忍”的是痛風這種疾病。痛風的疼痛程度被形容為古人所稱的“骨頭被啃”,現代人則形容為“痛如刀割”,可以想象其疼痛程度之劇烈。許多人一提到痛風,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西醫病名,但實際上并不是。痛風這個名詞最早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梁代醫家陶弘景首次提到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更是對痛風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并在他的多種醫書中提到了治療痛風的主要方劑。可以說,中醫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治療痛風的醫學家是元代的朱丹溪,并且他留下了不的止痛良方,如二妙散、趁痛散、四妙散、龍虎丹、香丸等。令人驚訝的是,朱丹溪所創的治療痛風的方劑中,最為著名的卻是一個當初“名不經傳”的方劑,但經過后世醫家的繼承,變得聲名大噪、廣為流傳。這就是“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從方劑的正式名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能夠通治各種痛風的奇效良方,并且經過歷代醫家的臨床驗證得出了一致結論。然而,這個治療痛風的名方幾乎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最早收錄這個方劑的是《丹溪心法》,但當時方名只寫著“又方,治上中下疼痛”。后來在《金匱鉤玄》中將這個方劑的名稱改為“上中下痛風方”。然而,直到明代醫學家吳昆將它改名為“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才真正將這個方劑推向高,并將它編了《湯頭歌訣》中,從此以后,它以這個名稱在中醫界廣為傳承。那麼,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由哪些中藥組呢?據《丹溪心法》的記載,全方方藥組為南星、蒼、黃柏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神曲、桃仁、防己各半兩,威靈仙、羌活、桂枝各三錢,紅花一錢半,草龍膽半錢。這些中藥中有一些需要經過特殊炮制,如南星需要姜制,蒼需要泔浸,黃柏需要酒炒,神曲需要炒制,威靈仙需要酒拌,紅花需要酒洗。使用方法是將這些中藥研磨細末,制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飯前用白湯送下。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的配伍非常嚴謹,藥富多樣,有多靶點治療和高安全的突出優勢,不僅可以治療痛風,還可以治療類風關節炎、其他風免疫疾病和非風免疫疾病。曹洪欣教授靈活運用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治療系統紅斑狼瘡、干燥綜合癥、痛風、類風關節炎等疾病,臨床療效顯著。對于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的劑量運用,主要有大劑量和小劑量兩種類型,據臨床報道,無論是大劑量還是小劑量,都對痛風的治療有良好的效果。綜合臨床實踐發現,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不僅可以顯著降低尿酸,緩解癥狀,減復發,對于不能耐西藥的患者以及因心衰服用利尿藥引發的急痛風,都有著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朱丹溪所創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自創立以來已有700年的歷史,一直為痛風患者緩解疼痛的折磨,為破除疼痛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通過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了朱丹溪所創的治療痛風的傳世名方的重要價值。這個方劑有多種藥理作用,如降尿酸、抗炎等。相關研究還表明,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可以通過調節相關酶的活來降低尿酸水平,從而減對腎功能的損害。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的獨特之在于,它的中藥組合多樣,能夠同時作用于多個病因,有效地緩解痛風引起的疼痛。在臨床應用中,據況,可以適當調整方劑的組。總之,朱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是一個古方,但在現代醫學中仍然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它是中醫治療痛風和相關疾病的一種獨特療法,為患者帶來了希和康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