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北京市老年人消費調研報告》顯示,84.1%的被訪者愿意使用智能產品,其中“健康管理”(55.7%)和“安全監測”(46.1%)類智能產品到最多的關注。智能設備被認為是老年人健康監測的好幫手,可以幫助他們實時了解自健康狀況和進行安全預警。然而,專家提醒老年人要正確對待這些設備,不要過于依賴,以免出現“健康數值焦慮”。

據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范常鋒的觀察,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關注健康,并愿意為智能化健康商品和服務買單。他指出,在門診看診的患者中,有很多60多歲的人佩戴著智能手環等健康監測設備。京東健康的數據顯示,今年“618大促”期間,健康監測品類整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00%,智能額同比增長超過125%。而在最近的“雙十一”活中,天貓健康的數據顯示,連續糖監測的糖儀額同比增長110%。

然而,專家提醒老年人要明確智能設備的功能和限制。北京積水潭醫院藥劑科主任甄健存表示,智能設備可以實時監測一些慢病患者的健康指標,讓他們及時了解自是否存在異常況,并及時向醫生或藥師反映。這對慢病患者來說是一種監督,相當于多了一雙“眼睛”。然而,專家強調,智能設備僅能起到監測作用,疾病的診斷和藥的服用仍需咨詢醫生。

范常鋒在老年專病門診中多次遇到拿著智能手環前來看病的老年人。他提到了一位士的例子,這位士發現自己某個數值較高,便以為自己得了高,結果因為過度張焦慮,數值越來越高。實際上,本來并沒有疾病,只是因為數據異常而誤以為自己生病了。范常鋒表示,老年人愿意購買健康管理設備說明他們關注健康,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老年人應該正確看待數據異常,不要因為幾次或幾個數據的異常而陷“健康數值焦慮”,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發現異常無法解釋,還是要及時就醫。

甄健存建議,老年人在選擇健康管理設備時,要考慮其是否達到醫用級別,并且監測數值的含義要由專業的醫生來解讀。智能設備雖然帶來了便利,但并不能替代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健康設備時,仍需保持理和正確的心態,不要過度依賴這些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