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由于早產兒的全結構和功能尚未完全,相較于足月兒而言,他們的生存率較低,并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死亡率和致殘率也較高。因此,早產對兒的健康構了嚴重威脅,并給家庭、社會和衛生系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如今,早產問題已經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備圍產醫學、兒科學和公共衛生等領域學者和衛生管理人員的關注。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嬰兒早產,而且大多數有可靠數據來源的國家的早產率都在上升。早產是全球5歲以下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大約有100萬兒死于早產相關的并發癥。幸存的早產兒中,很多人終殘疾,包括腦癱、學習障礙、視覺和聽力問題。為了減早產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近年來,WHO制定了一系列策略、研究分析報告和指南建議文件,包括《每個新生兒:消除可預防死亡的行計劃》《改善早產結果的干預措施建議》《早產兒護理指南》和《生存與繁榮:轉變每一個患病新生兒的護理》等。

在中國的況中,盡管我國不是早產率最高的國家,但早產兒的數量位居第二,僅次于印度。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保障早產兒的生存并改善其近遠期預后,為我國公共衛生和圍產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實現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特別是我國引圍產醫學和建設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使得我國新生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到2022年,我國嬰兒死亡率下降至4.9‰,5歲以下兒死亡率下降至6.8‰,創下歷史新低,新生兒死亡率不到3‰。我國不僅提前實現了聯合國于2000年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還位居全球中高收國家的前列。這是一項令世界矚目的偉大就,也反映出黨和政府對兒健康的高度重視。然而,我們仍需關注早產兒問題。

一方面,我國早產兒在新生兒死亡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約半數新生兒死亡可歸因于早產及其相關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早產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短期很難降低早產率。相反,隨著我國全面實施“二孩政策”,高齡產婦比例增加導致的并發癥增加以及輔助生快速發展,全國早產率總呈上升趨勢。從1990至1994年的5.36%增加到2015至2016年的7.04%,超早產兒(小于28周)的發生率也有所增加。對于這一問題,我們需要繼續深研究,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降低早產率并改善早產兒的健康狀況。

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早產兒的保健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相關的醫療和護理水平。從2010年開始,原衛生部婦司啟了“早產/早產兒保健綜合干預項目”,旨在改善孕產期保健質量、提高早產兒救治水平以及完善早產兒保健流程等。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早產兒保健工作規范》,并完了《早產兒KMC和母喂養技指南》。2018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實施了第一周期的《健康兒計劃(2018—2020年)》,在該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兒健康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與該計劃實施之前的2017年相比,2020年,中國嬰兒死亡率下降了20.6%,5歲以下兒死亡率下降了17.6%。在該計劃提供的有效經驗基礎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又研究制訂了《健康兒提升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將新生兒死亡率降至3.1‰的目標。這些措施促進了我國早產兒救治水平的飛速發展,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早產兒救治的關鍵是積極救治超早產兒出生時的胎齡和出生重,這是影響早產兒結局和預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據胎齡將早產兒分為超早產兒(妊娠20~28周)、極早產兒(<32孕周)和輕型早產兒(妊娠在32~36周出生)。隨著圍產醫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生兒重癥監護技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預后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目前,輕型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預后已經與足月兒沒有明顯差別,極早產兒的預后也得到極大改善。然而,超早產兒的救治和遠期預后仍然是我國醫學界面臨的重大問題。調查顯示,僅有20%的超早產兒有機會進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接救治,大部分被當流產兒放棄,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令人欣的是,近年來,我國許多三級醫療中心的超早產兒救治水平不斷提高,超早產兒的總存活率已超過60%。在一些技水平較高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存活率甚至達到80%以上,24周超早產兒的存活率也已達到50%,甚至23周的早產兒也有很多得以存活,并且遠期存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鑒于我國早產兒救治水平的快速提升,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聯合制定了《關于超早產兒救治的出生胎齡低限和分娩場所的建議》,建議對出生胎齡24周以上的早產兒,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積極救治。這也是我國早產兒救治逐漸向與發達國家接軌邁出的重要一步。

盡管我國在早產兒救治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提高我國早產兒救治水平是當務之急。面向未來,我們應該為早產兒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但機遇和挑戰并存,重點應關注以下五個方面。首先,優化資源配置,需要投更多的人員和資源。各地區的新生兒資源分布存在差異,特別是學歷層次方面,西部地區新生兒科醫師的學歷明顯較低。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區域的危重新生兒轉運救治網絡,實現分級救治,以最大化利用醫療資源。第二,加強人才培養,盡快建立起完備的專科醫師隊伍,打通住培、專培和學歷教育、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壁壘,提高人才培養速度和質量。第三,提升技水平,加強圍產合作,建立全鏈條管理系,強化多學科協作,提高救治水平。第四,更新救治理念,推廣家化護理理念,將早產兒的照護延至對早產兒家庭的照護,加強社會救助力量的參與。第五,加強科研水平,進一步建設早產兒大數據平臺,開展高水平的臨床研究,重點研究對早產兒存活和預后產生嚴重影響的主要疾病,以提升早產兒救治水平,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早產兒救治的挑戰依然存在,但我們有信心通過不斷努力,提高早產兒救治水平,改善早產兒的健康狀況。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醫生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早產兒提供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