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近日,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在《阿爾茨海默病與失智癥》雜志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幽門螺桿菌染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聯,為該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了新思路。這項研究納了英國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中50歲以上無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數據,并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研究結果顯示,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癥狀的幽門螺桿菌染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可能增加了11%;在初次染幽門螺桿菌約10年后,患病風險增加了24%。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全國委員郁金泰表示,這項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染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聯,并提示幽門螺桿菌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潛在風險因素。然而,目前關于為何幽門螺桿菌染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機制仍存在爭議和不確定,可能涉及神經炎癥、腸-腦軸以及胃黏損傷可能影響維生素B12和鐵的吸收等因素。

目前,關于幽門螺桿菌染與阿爾茨海默病關系的研究和實踐還比較有限。因此,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學科合作和前瞻研究來深探討這個問題。

據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癡呆患者約為1507萬,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達到983萬。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不斷上升,65歲以上為5%~6%,70歲達到10%,90歲可達48%。郁金泰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復雜疾病,綜合多學科的管理和關注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控制心腦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如高、高脂、糖尿病等,以維護心腦管的健康。其次,應積極治療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共病,例如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等,積極治療這些共病有助于維護神健康狀態,并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基于這項研究的結果,郁金泰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積極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并對于存在臨床癥狀的人群進行相應的干預治療。此外,結合健康飲食、育鍛煉、學習和社等措施,進行多因素的干預,有助于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最近發布的《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理共識報告》列出了13項幽門螺桿菌染者的除指征,并強調在實施除治療前應充分評估除治療的獲益、一般健康狀況以及藥治療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以進行個理。對于獲益較大的染者,例如胃癌高風險個、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鏡下切除后以及胃黏和(或)腸化生等,推薦進行幽門螺桿菌除治療,因為他們的獲益將高于低風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