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館里琳瑯滿目的品,是否真的如菜單所寫?在蠔油“黑科技”的裝扮下,有鴨一變,也變了“蠔油牛”“杭椒牛柳”,不僅價格倍增,還蒙混過關,銷售多時。然而,這種以次充好、指鴨為牛的行為最近遭到了嚴厲打擊。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最近指控了被告人訾某、潘某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并向上海鐵路運輸法院提起公訴。

據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訾某、潘某在2022年7月至案發期間,在上海市楊浦區經營的老昌盛蘇州湯包館,為了牟取利益,采購了以鴨的“蠔油片”原料,并將其冒充牛原料,烹飪制了“蠔油牛”“杭椒牛柳”等菜品進行銷售。據調查,銷售金額共計8.7萬余元。被告人訾某、潘某在2023年5月9日被民警抓獲后,如實供述了上述事實。

法院認為,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訾某、潘某的罪名立,因此判決他們分別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判有期徒刑六個月,并罰金4萬元。

然而,即使有類似案例的曝,消費者仍然難以辨別真假的“蠔油片”。在電商平臺上,彤掌柜發現了許多類似的產品,銷售數量也不,有些甚至顯示出貨量近千件。這些“蠔油片”的制作原料中,有的標注為鴨,有的則含混不清,只是遠遠拍了商品照。與賣家流時,有人表示為了控制本,這些片基本都是鴨,至于買家如何使用和加工片,賣家也不管。

這些“蠔油片”雖然在包裝上注明了鴨分,但用途中多顯示為火鍋、串串、炒菜等,加上蠔油等佐味料的重口味遮擋,一旦冒充牛等其他類,很難第一時間讓人分辨其真實的分。當消費者打開包裝袋時,很難辨別真假,從而助長了一些不法店家以次充好、濫竽充數的行為。

彤掌柜發現,在銷售者那里,有些賣家為了防止被追責,坦然寫著鴨制品,口像牛。然而,當這些鴨制品擺上餐桌時,有的餐飲商家卻打出牛、豬等名號,欺騙消費者。從電商銷售到餐桌上,這種信息傳遞中存在許多消費者不明白的信息差。

蠔油腌制的類以其重口味而聞名,然而這種腌制技模糊了原有類的屬。這種“黑科技”實現的利潤并不明正大。從本降低的角度來看,一些商家樂見其,畢竟鴨與牛、豬的價格相差巨大,本較低;而消費者看似價格低了,口上又沒有太大差異,往往對這種行為毫不知

類似以鴨冒充牛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蠔油片”流向了流攤位、街頭餐飲甚至外賣行業,給監管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這起“蠔油片”案例的判決也提醒了消費者和監管部門,應該對濫竽充數的“火鍋片”、“杭椒牛柳”、“蠔油牛”等現象多加關注。作為消費者,應該提高警惕,對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制品保持警覺,了解自己所吃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