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想法中,一旦被診斷為癌癥,生命似乎就剩下了很的時間。然而,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5年生存率”為了現實。那麼,5年生存率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它真的代表患者只能活5年嗎?讓我們來揭開這個謎團。5年生存率是醫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統計學指標,它并不僅僅意味著患者只能生存5年。相反,它是用來衡量某種癌癥治療效果的一個標準。來說,5年生存率是指在一定時期,經過綜合治療后,某種癌癥患者在確診后5年仍然存活的概率。5年生存率越高,說明該類癌癥的治療效果越好。比如100個人被診斷為肺癌,有80個人在5年后仍然存活,那麼5年生存率就是80%;如果有90個人在5年后仍然存活,那麼5年生存率就是90%。因此,5年生存率并不意味著5年后癌癥不會復發或轉移,而是指5年無論是否復發或轉移,但仍然存活的患者人群(無瘤生存或帶瘤生存)。那麼為什麼是“5年生存率”,而不是3年或者1年呢?實際上,臨床上除了5年生存率,還有3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等。由于大多數癌癥的復發和轉移發生在治療后的前3年,而部分晚期癌癥的轉移和復發發生在治療后的1年,這段時間患者的病相對不穩定,癌細胞很可能再次活躍,導致疾病進展。因此,在癌癥治療中,一般不將3年生存率或1年生存率作為長期生存的觀察指標。3年后患者的病相對穩定,復發率明顯降低,5年后發生疾病進展的風險更小;如果5年都沒有發生復發或轉移,那麼再次復發的風險和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一般認為達到了臨床治愈。而從更長的時間角度來看,雖然10年生存率在理論上更能反映癌癥的生存率況,但在過長的時間,患者可能遭遇其他疾病死亡、自然死亡等干擾因素,并且隨訪也存在困難。因此,在臨床上,常用5年生存率來評估癌癥治療的療效,也用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治療效果的差異。需要注意的是,5年生存率只是整個癌癥患者群的比例,不能直接等同于個人。癌癥患者是否能獲得臨床治愈,還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癌癥的部位、分期、分型、治療方案以及治療效果等因素。在診療過程中,許多癌癥患者詢問還能活多久時,通常會聽到醫生說:“這要據你的狀況、病進展等多方面判斷,但不用擔心,你的癌癥屬于早期,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臨床治愈并不等同于徹底治愈。對于癌癥患者來說,能夠生存5年或5年以上,已經算是臨床治愈了。但是臨床治愈并不意味著徹底治愈。后5年沒有復發且仍然存活的癌癥患者比例被稱為“5年無病生存率”,這部分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臨床治愈。但是,扛過了5年并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癌癥之所以難以治愈,是因為它存在復發和轉移的風險。在癌癥治療后的5年,癌細胞仍然可能存在,雖然復發概率低,但并不等同于完全治愈,也不能排除部分癌種在5年后仍有一定復發的可能。晚期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治療前已經發生轉移或殘留在的癌細胞在一段時間后重新增,或通過淋管在其他部位形轉移灶。越早發現的癌癥,5年生存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高,意味著治療水平越高,治療效果越好。提高5年生存率的方法有以下幾點:首先,早期發現癌癥。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預后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治;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現有的醫療手段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檢篩查是發現早期癌癥的主要方法。其次,合理、規范、個化治療。隨著整醫療質量的提高,癌癥的5年生存率逐步提高。除了與公眾對癌癥的正確認識以及健康檢早期篩查的普及有關,合理、規范、個化的治療也與之切相關。靶向治療藥的使用使得癌癥治療進準治療時代,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廣泛應用,使得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對于患者來說,如果不幸被診斷為癌癥,應選擇權威、正規的醫院和醫生進行診治,采取合理、規范、個化的治療方案,提高5年生存率。第三,治療后定期復查。有一部分患者認為手、化療、放療等治療結束后,癌癥的治療也就結束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即使是在治療結束后的5年于臨床治愈階段的癌癥患者也需要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