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又名妙應丸,是陳無擇在《三因方》中提出的方劑。其中的甘遂和大戟都屬于苦寒瀉下的藥,它們對于泄水、消腫、散結以及破消癥有著良好的作用。白芥子則有辛溫的質,擅長于祛散痰結,利氣通絡。這三味藥的聯合使用,既有開苦降寒、溫通寒泄的功效,又有逐水祛痰、利氣破的作用。而且寒溫同用,可以平衡藥的偏勝。因此,對于由水飲痰毒引起的某些疾病,運用控涎丹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

痰飲疾病非常復雜,原因是痰飲和水有著相同的源,但表現卻各不相同。臟腑失調是病的本原因,而氣機逆是病的因,水和痰飲的聚積則是病的表現。當水停留在肺部時,會引起咳和肋疼痛;停留在心臟時,會導致神志迷離;停留在胃部時,會引發疼痛和嘔吐,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幽門梗阻;聚集在脾臟時,會泛濫到上,引起腫脹和脹痛;流腸道時,會導致腹瀉和腸鳴;進經絡時,可能會引起瘙、疼痛或麻木;侵筋骨時,可能會引發腐骨蝕筋,導致疽;侵脈時,痰水和結容易形病變;滯留在組織中時,可能會形痰核瘰疬或潰瘍等等。痰飲疾病的表現千奇百怪,令人難以捉

控涎丹是一種對抗痰飲的強力藥,既可以服,也可以外敷。運用得當,可以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以下是幾個應用案例:

案例1:咳肋痛

一位44歲的患者,17年前由于產后寒開始出現咳癥狀,經過多年治療仍未見明顯改善。病每年冬季加重,而春夏季節則緩解。近幾年,患者還出現了右脅肋痛的癥狀,且呼吸困難,無法側臥,常伴低熱。經過中西醫治療,療效不佳。經診察,患者呼吸急促,面晦暗,微紺,痰白而黏,口味咸,右脅痛,納食尚可,脈沉弦,舌淡苔白偏據分析,診斷為寒痰冷飲引起的病癥。經過服用控涎丹和其他補益藥治療,患者的癥狀明顯好轉,經過2年的觀察,病穩定,能夠正常工作。

案例2:上石疸

一位19歲的患者,頸項長了一個腫塊1個月多,經過西醫治療無效。檢查發現腫塊大如卵,皮正常,按如石。患者痛苦地描述了頸項疼痛的癥狀,面黃,神抑郁,納食差,時常有低熱,脈細弦,舌質淡苔白。經診斷,患者患有上石疸。治療中使用了甘遂、大戟和白芥子的外敷方法,5天后,腫塊明顯小,疾病治愈。

案例3:痹、腫脹

一位49歲的患者,廓痛、心悸、氣短以及面四肢腫脹等癥狀已經困擾7年多了。經過多次西醫檢查,發現患者患有冠心病、慢腎炎和胃竇炎等多種頑固疾病。經常服用西藥治療,但療效不佳,病時輕時重,質逐漸惡化。經過診察,發現患者面晦暗,四肢輕度水腫。患者描述了廓憋悶、作痛,心悸氣餒,輒加劇,胃脘經常脹痛,小便量,大便不暢,初后溏,白帶多,納食,頭暈,脈沉弦,舌淡胖苔白潤。據分析,診斷為脾腎虛、心不振、水不化的病癥。患者服用控涎丹和其他補益藥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經過半年的鞏固治療,病穩定,能夠正常工作。

案例4:嘔吐

一位43歲的男患者,患有胃痛已經10多年了。最近幾天因與鄰居發生爭執導致胃痛加劇,并伴有嘔吐。經過幾天的西醫治療,胃痛稍緩,但嘔吐反而加劇。檢查發現胃停留水谷,胃脘脹滿,嘔吐能夠暫時緩解癥狀,大便多日不通。經過診斷,患者被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幽門梗阻。據分析,這是痰涎瘀互結于胃脘,阻塞幽門,導致氣失和降而上逆的病癥。患者服用控涎丹和其他逐痰破的藥后,癥狀明顯改善,經過3天的治療,病完全好轉。

案例5:腹

一位51歲的男患者,一個月前出現了奇特的疾病,小腹部陣陣發,搔之不到,抓之不到,非常難。每次發作持續半小時左右,發之時,臍下有質向上逆涌,直至口,同時口中溢出清涎,手指發麻。曾經求治于西醫,但無法確定病因。經過診察,發現患者材略胖,面晦暗,嗜好煙酒,有咳的長期疾病史。患者描述了大便經常稀溏,或者像皂沫一樣泄瀉,有時小腹作痛,每天排便三五次不等,量,每次排便后覺不盡。納食神疲乏,脈搏沉弦,舌苔灰膩。據分析,診斷為痰困、脾虛痰困以及痰飲為病的癥狀。患者服用控涎丹后,癥狀明顯改善,經過半個月的治療,病得到控制。

總的來說,控涎丹是一種針對痰飲疾病的強力藥。通過上述幾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控涎丹在治療咳肋痛、上石疸、痹腫脹、嘔吐和腹等疾病方面的療效。然而,每個人的病不同,用藥前應咨詢醫生,以確保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