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錄片《第三極》中,有一個印刷經文的節引起了我的關注。經文的印刷需要紙張、雕版和一個寧靜愉悅的心。這樣印刷出來的經文不僅僅是技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現了印經者虔誠的心神。就像書法和繪畫一樣,這些藝形式是藝家將自己的心境凝聚在紙上的高尚意境,無法用語言傳達。一般人無法達到這種境界,但卻可以被這種意境深深打,產生拜之心。歷史上有許多偉人都備高超的書法藝修養,這反映出了他們“積全神”和“凝神靜氣”的素養,正是因為這種素養,他們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平凡的就。

一幅畫、一幅字、一件雕刻所凝聚的是作者的“神”,因此被稱為“傳神之作”。這些作品將作者當時聚集的心神傳遞到作品上,后人觀看時,如果也能凝神靜氣地驗,就能與作者的“神”產生共鳴,被作品所打。所以,如果一個藝家經常心緒不寧、心不在焉,那麼他的作品將會到影響。現代社會的人一旦出名,就忙于社應酬,心浮氣躁,很難再創造出佳作。更不用說那些還沒有出名的人,他們在網上不斷曬作品,求關注,拉投票,召集酒局,哪有時間去靜心凝神呢?因此,要有所就,就需要沉下心來,全心地投其中。

據說王羲之寫完《蘭亭序》后,自己也到很滿意。然而過了幾天,他想再寫一遍,卻怎麼也比不上當時晚上寫的那個版本。這說明一個人的狀態對作品的影響非常大。中醫講究“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而看不見的神就是與瞳孔相對應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神”。在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中,有許多人喜歡看,但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其中的演講者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不看稿子,不看幻燈片,而是通過眼神與觀眾產生互。就像兩個人的談話,不可能分心,不知不覺地就被吸引住了。如果講者只是盯著幻燈片,或者低頭看講義,效果就大不一樣,因為沒有眼神的流。過眼神,我們可以到一個人的智慧、境界、氣場,甚至威懾力。開會時,我們能知到講話者是在念稿還是稿講,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到。

面對一幅傳神之作,并不是每個人都會被,你必須備接收這份“神”的能力。這同樣需要疑神靜氣的能力,才能與古人產生共鳴。有些人在飯店吃飯時,能夠會到今天廚師的心如何,這已經是很高級的境界了!這需要多麼寧靜的心境啊!一種神的境界!前面幾期已經講到,神在生活中無不在,還有哪些現?下期將繼續關注。只有真正理解了“神”的概念,我們才能解決抑郁癥的問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