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8日被定為國際放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德國理學家倫琴博士在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線”,從而開啟了醫學影像學的新紀元。放科作為醫學影像學研究和實踐的中心,通過使用X線、CT、MRI、PET等設備對人進行檢查,獲取人部結構的詳細圖像。
X線像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X線的穿、熒效應和效應來展現人各部位的組織結構。不同度和厚度的組織吸收X線的程度也不同,高度的骨骼對X線吸收多,所以在X線片上呈現為白影;而低度的組織如肺部則呈現為黑影;而介于兩者之間的實質則呈現為灰影。當組織結構發生病理改變時,度和厚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得X線圖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對比發生變化,醫生可以通過這種變化進行臨床的鑒別診斷。
X線檢查有多種適應癥。首先,在骨科中,X線是常用的一種檢查方式,可以判斷骨的連續或完整,檢測骨折、移位、斷裂、缺損等況。然而,對于匿骨折或輕微青枝骨折,X線檢查不夠明顯,需要結合臨床表現,進一步進行CT、核磁相關檢查。其次,在兒科中,X線也被廣泛應用。通過對部進行X線檢查,可以支持肺炎的診斷,因為肺炎會導致部出現充、水腫、炎癥浸潤,這些炎癥病灶在X線片上表現為度增高影。此外,X線還可用于判斷肺部占位病變、節育環位置、結石位置、胃腸道穿孔或梗阻、縱膈疾病等。
許多人擔心X線檢查會產生輻劑量的危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的輻來自于地球、香煙和乘坐飛機等,而這些輻量都相對較小。片的輻劑量一般在0.02~0.1mSv之間,不同部位的拍片輻劑量也有所差異。因此,對于一次片檢查的輻劑量,人們無需過于擔心。在疾病需要的時候,正確看待X線的輻,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接正確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了解X線的基本原理和適應癥,以及正確對待X線的輻劑量,我們可以更加放心地走進X線的世界,X線檢查帶來的醫療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