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寒針法是一種常用的針灸方法,能夠緩解肢寒涼的癥狀。首先,男在右支進行針刺,在左支進行針刺。針刺時間為45分鐘,但要記住,按照左升右降的運作程序進行作,不要刻意追求時間。其次,立即針法也可以用于排寒針法。針刺時會有寒氣排除的覺,逐漸轉化為熱。雙太白和雙支使用0.18或0.16的針輕輕進針,并進行支捻針,直到四肢或雙下肢的排寒停止。此外,男在左火主進針,在右火主進針。通過捻轉針,病人會告訴你他們到熱的部位。然后進行左大叉針灸和右大叉捻轉。還可以使用艾灸治療,先喝一點姜糖茶或艾葉茶。以上都是排寒針法的方法。

在臨床上,我使用了一些方法,效果非常明顯。首先,男在左火主進針,在右火主進針。通過一個個捻轉針,病人會告訴你他們到熱的部位。然后進行左大叉針灸和右大叉捻轉15-20分鐘。其次,可以使用臍針四正位針灸。其中,支是五輸之一,屬于火行經絡。它的主要作用是清利三焦,通腑降逆。在治療脅痛、習慣便等方面有較好的效果。其他疾病如頭面五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運系統疾病等也可以使用支進行治療。針刺深度為0.5-1.0寸,局部可能會出現酸脹,針可以向上擴散至肘部,有時還會有麻電向指端放散。艾灸或溫針灸的時間為3-5分鐘,艾條灸的時間為10-20分鐘。

公孫是足太絡脈的十五個絡脈之一,也是八脈之一,通沖脈。它位于人的足側緣,即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孫可以治療嘔吐、胃痛、腹痛、泄瀉等癥狀。配合中脘可以治療胃酸過多、胃痛等問題。針刺方法是直刺0.6~1.2寸。灸法可以使用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大叉位于虎口,即食指與拇指的中間赤白際上。它的作用是溫補氣,通調全。適應癥非常廣泛,可以治療各種疾病。選針時,寸半毫針越細越好。選時,男選擇健側的大叉選擇右側或者替針刺。最好選擇上午8至14點的晴天進行治療,線以暗室為宜。進針方法是快速刺皮下,進皮下后輕輕緩慢捻轉進針,據病選擇進針深度。催氣的方法是緩慢運針,一呼一吸運針一次,幅度以180度為宜。運針時間不限,但最好每隔5到10分鐘運針一次,留針時間大于1個小時效果最好。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主要治療中風后癥、腰疼、疼、肩周炎、頭痛、畏寒、尺神經損傷、頸椎病、末梢神經炎、胃病、郁證、經常冒等疾病。在位配合上,可以選擇經或董氏奇進行搭配。在運針期間,要注意會針下的覺,也就是針下辨氣。如果針下覺空空的,就像扎在海綿上,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治療間隔一般是隔日使用大叉一次,中間的一天使用其他位。針刺大叉后,病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例如覺發涼、發熱、發麻、發脹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據病的不同,還可以配合神闕艾灸來增強療效。

總之,排寒針法及其臨床應用方法是一種有效的針灸療法,可以緩解肢寒涼的癥狀。在實際作中,據病選擇合適的位和針刺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這些方法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