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科門診上,家屬們常常請求醫生幫忙勸勸他們的病人戒煙。似乎同樣的話,只要從醫生的口中說出來,就能產生震懾作用,如同象牙蓮花一般。每當這種況發生時,我會故作鎮靜,一臉正經地配合家屬,以達到他們的目的。經過了很長時間,我也積累了一些關于戒煙的“話”,現在與大家分如下:

1. 大道理,小作用:吸煙對的危害是人人都知道的。勸一個人戒煙時,千萬別再重復這些大道理。你未必比他知道得多,反而可能引起他的反,適得其反。所以,對一個吸煙者來說,再嘮叨這些道理就是浪費時間和口水。既然不可以講道理,那麼該怎麼辦呢?真是令人困

2. “知行合一”是前提:吸煙者常常說,“我知道吸煙有害”。但是,這種所謂的“知道”真的是真知道嗎?這只能算是“假知道”。真正的“知道”應該現在行上,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原則。只有真正理解并貫徹到行中,才能說是真正地“知道”。當我們在檢時突然發現肺部有腫塊、咳痰帶、上樓氣時,無需進行任何說教,看到煙就不再有那麼親切了。但這時已經太晚了。那麼,如何在嚴重后果出現之前就能夠真正地“知道”呢?有一次,我和同學一起吃飯,我拿出一個PM2.5檢測儀,在煙霧中晃了幾下,立即顯示“999”。我的同學沒有說什麼,但他的臉變得凝重,此后再也沒有過煙。不管是肺部腫塊還是檢測儀上的數字,只要有可以看見、得著的東西,就比虛空的道理更加有用。當你真正知道橫穿馬路是危險的時候,即使再急也不會冒險。如果你是一個初次進城的農村人,不知道危險,那就會變得“無知者無畏”。信仰佛教的人,從心深認為眾生平等,牛、羊、豬在他們眼中和同類一樣,所以自然不想吃。而那些既吃又信佛的人,就是“假信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知行合一”,所以,從心深認識到吸煙的危害,而不僅僅是上說說,是戒煙的前提,這是因。

下面的畫演示了吸煙導致氣道分泌大量痰,最終會導致氣管糊塞,這也是慢阻塞肺疾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在上面的圖片中,還能咳出痰來算是不錯的,而下面的演示則展示了在煙霧的作用下,氣道的纖逐漸枯萎,即使有痰也無法咳出。每當我們點燃香煙,閉上眼睛的時候,想象一下氣管粘上的纖正在大片地枯萎和落。如果你還想繼續吸煙,那我真的很佩服你大無畏的神。

3. “心隨境轉”是外因:有一個老人,因為悶氣住院,出院時要求再住兩天,目的是為了戒煙。因為在醫院這個環境中,他自然不想吸煙,但一旦回到悉的舊環境中,煙癮就會復發,無法自控。看來吸煙只是一種條件反,我們的本不需要這支煙。這只是一種心理作用。找到方法避免產生這種條件反,戒煙的功率就會大大提高。例如,搬家或者到山上與道士、和尚一起生活一段時間,遠離吸煙的環境和那些悉的朋友。《烏合之眾》這本書中提到了人類天中的從眾心理,即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創造一個不吸煙的環境,比下決心、靠毅力和恒心都要有效得多。

4. 香煙其實并不“香”:很多人開始吸煙大致是為了“裝酷”,但不小心就上癮了。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道:“年不識愁滋味,上層樓。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說還休。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我們可以模仿這首詞寫一首新詞:“年不識煙滋味,一口。再一口,為裝瀟灑強做秀。而今識盡煙滋味,罷難休。罷難休,卻道‘香煙香個球’!”我將吸煙的后果分為三個境界:初級境界、高級境界和終級境界。初級境界是指一個肺氣腫患者,他只能躺在床上,甚至上廁所都困難。晚上他不得不戴上無創呼吸機來輔助呼吸。這位老人曾經有去西藏和青海的夢想,但現在只能在手機上看看了,現場是無法實現的。高級境界是指一個從8歲開始吸煙的老人。這次他因為昏迷重癥監護室,氣管被切開,需要用呼吸機來維持呼吸。終級境界是指一個在重癥監護室里的老人,四周滿了各種管子和藥,各種儀維持著他的生命,只有監護儀上的數值能證明他還有生機。老人已經昏迷不清,此時:上帝帶他走,家屬卻竭力挽留;他自己的意愿已經無法決定,一個好的結局變得奢求。

補充說明:在戒煙方面,我曾經做了很多工作。在2013年,我申請了一個專利,我認為這個專利一旦真正實施起來,應該會非常有效。這需要向煙草廠定制,在一包煙中隨機夾雜幾含有吲哚氣膠囊的香煙,外觀上看不出來。當吸到這些香煙時,膠囊會釋放出一讓人極為不愉快的臭味。這樣,在吸煙的過程中,人們就會時刻提防這些膠囊的“破”,這種“隨時提防”的心理狀態會消耗掉吸煙的。我還在公眾號上寫過相關文章,也設計過宣傳畫。另外,戒煙、電子煙、針灸、按等方法都不可靠。空氣中充滿了空氣,這聽起來很廢話。但對于患有嚴重肺氣腫的患者來說,他們每天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雖然空氣充足,也不需要花費錢,但他們卻無法充分利用,總是到呼吸不夠。對于他們來說,最痛苦的莫過于憋氣了。所以請戒煙吧,不要再傷害你的肺了,如果你讓肺難過,肺也會加倍讓你難過。

作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王

日期:202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