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各年齡組超重和胖率加一起有50%。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超重和胖率與國外的標準并不完全等同,因為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標準。在我國,超重標準為24以上,胖標準為28以上。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超重標準為25以上,胖標準為30以上。亞太地區人群的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國的標準是胖為30,超重為25,超重的范圍是25~29.9,胖的范圍是30.0以上。

十年前,北京地區的超重和胖率只有40%,而現在各年齡組已經達到了一半的水平。這種增長與飲食構或飲食習慣有關嗎?我最近翻閱了舊版的膳食指南,因為即將推出新版膳食指南。我看到舊版數據和現在相比,胖率等指標都在上升。因此,這個增長主要源于兩個方面:飲食和運。我們的基因沒有太大變化,所以基本上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和運。可能是運,或者飲食熱量高,以及脂肪攝過多等因素,基本上只有這兩種可能

飲食構重增長有關。您觀察到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這不僅僅是我的觀察,這項營養調查起到了這個作用,了解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比如,我們一直以來對堅果、豆類等的飲食結構進行比較,發現類的攝量增加了。您可以查看調查結果,總之,它按照趨勢來進行比較。另外,與推薦的飲食模式相比,每個國家據本國人民容易獲得食、價格和營養需求等因素,都會有一些推薦的膳食模式。中國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食量的建議。如果對照這些建議,會發現目前制品和豆制品的攝量仍然不夠。至于蔬菜的攝可能會因地區而異。總的來說,一線城市的類攝可能更多。

對于各年齡組都有50%的胖或超重,您是否預料到了?在國外,這種現象更為普遍,比如胖人群約占三分之一。很多年前,我在清華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進行研究生學習時,有很多國外的流。他們國的專家經常說,你看中國的大馬路上,胖子并不多,你們為什麼擔心這個問題?但是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活量、戶外活時間等可能還是不足的。另外,很多地區的孩子習慣于食用高熱量的食,導致他們攝不夠。從小開始接高蛋白質和高脂肪的飲食模式會增加胖的風險。因此,很多年前我就參與了一些兒胖和青胖的干預項目。我認為兒胖問題很難減輕,因為不能隨意節食,否則會影響他們的發育。所以,我們必須讓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從數據來看,況并不樂觀。超重和胖率在逐漸增加,盡管絕對值仍然不算高,但我們仍然需要重視,從小開始引起重視,家長也必須有這個意識,不能認為孩子的胖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