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山藥,原名為“薯黃”,因唐代宗李豫,為避封建皇帝之諱而改名為薯藥;后來宋英宗名趙曙,又易名為山藥。據《本草品匯要》所述:“薯今河南者佳。”一般來說,河南博、沁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的懷山藥質量最佳,因此被人們稱為“懷山藥”。懷山藥的產量居全國之首,不僅在國銷售,還出口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國等地。

懷山藥有味甘平的特點,作用緩和,是一種平補脾胃的藥。它既能補氣,又能養,既不寒冷又不干燥,補而不滯,養而不膩,專門用于平補三焦。因此,它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倦怠、弱無力、久瀉帶下以及小兒營養不良癥等疾病。參苓白散中也使用了懷山藥;如果將懷山藥與金、砂仁、白一起研磨,經常服用也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例如,張錫純治療過一位中年婦連續幾個月都患有泄瀉,病危急,經過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最后張錫純開方給山藥煮粥,每次服用30克,一天服用3次,兩天后病痊愈,繼續服用幾天后康健。對于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形消瘦、大便不實、肚子有青筋、肝脾腫大等癥狀,可以使用小兒調胃散:炒山藥、神曲各18克,清半夏15克,藿香枳殼各12克,炒谷芽、炒麥芽、陳皮各9克,木香6克。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3~6歲兒每次服用1.5克,3歲以下兒每次服用1克,一天服用2或3次,加白糖水調服,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單獨煮或代茶飲用也可以治療肺虛勞咳、氣等癥狀。

在張錫純的治療中,煩熱消引飲之玉湯和滋膵飲都以生懷山藥為主要分,能夠快速見效。對于腎虛和尿頻的患者,也常常選擇使用懷山藥,效果較佳。

懷山藥的味道甘,主要用于補充力。生懷山藥有潤澤的涼,適用于補充肺腎之。炒懷山藥則有微溫的甘溫,適用于補充脾胃之氣。因此,它既能上補肺氣,又能中健脾胃,還能下滋腎。由于懷山藥的藥和平,用量宜大,過則難以見到功效。但對于脾虛盛、腹滿悶的患者,并不適宜使用。

總之,懷山藥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和多樣化的功效。它不僅可以作為食補充營養,還可以作為藥治療各種疾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藥的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遵循正確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希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方便您以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