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又給您分更多的專業健康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謝您的支持。

腎臟病(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呈持續增長趨勢。然而,大多數患者在首次到醫院就診時,才發現腎功能損害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階段。因此,慢腎臟病被稱之為“沉默的殺手”,已為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問題。

國第三次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Ⅲ)和澳大利亞糖尿病、胖和生活方式研究(AusDiab)的數據,國和澳大利亞的CKD患病率分別高達16%和14%。而在中國,一項權威調查顯示,中國年人中CKD的患病率為10.8%,但知曉率僅為12.5%。即使在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國腎臟病與析病人生存質量指導(K/DOQI)定義的CKD標準,該國的CKD患病率也高達12.4%。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顯示,CKD在1990-2010年這20年間在所有疾病負擔中的排名從第27位上升到第18位。

由于高、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謝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速,使得CKD為眾多難控制、難管理、難改善的慢病之一,對公眾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當CKD進展至終末期腎病(ESRD)階段,需要進行腎臟替代治療時,不僅對患者的和心理造雙重打擊,同時也給國家、社會和患者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CKD患者是發生心管疾病(CVD)的高危人群。CKD患者并發CVD的死亡率約占總死亡率的44%~51%,是導致CK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據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析移植登記報告顯示,我國維持析患者約51%死于心、腦管疾病。此外,研究還指出CKD可能是發生CVD的獨立危險因素。

傳統觀點認為,CKD患者發生CVD的影響因素包括別、年齡、生活方式、吸煙、胖、高、脂代謝紊等。然而,臨床上往往發現這些因素無法完全解釋CKD患者高發CVD的原因。因此,更多的研究指出CKD患者發生CVD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癥、持續蛋白尿、貧、繼發甲狀旁腺功能進、電解質紊皮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微炎癥狀態等有切相關,這些被視為發生CVD的非傳統危險因素。

近年來,頸厚度(IMT)在普通人群中預測CVD的作用越來越到重視。一些研究表明,頸脈IMT增厚與發生CVD的風險相關,且獨立于傳統危險因素。對于CKD患者,頸脈IMT與CVD之間存在著聯系。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ESRD患者或已進行腎臟替代治療的患者,對于未進行腎臟替代治療的患者,頸脈IMT是否是心管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仍然不得而知。

CVD可分為管疾病和心疾病,二者可以在同一個個或患者群中同時發生。CKD患者高發CVD事件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兩種類型的研究,一種是對已知患有腎病人群的研究,另一種是對已知患有心臟疾病且合并有腎功能損的患者的事后分析。本研究主要基于前者,對未合并有心管疾病的腎病人群進行了縱向觀察。結果顯示CKD心管事件的發生率為11.3%,與國外其他研究結果大致相當。36個月的隨訪過程中,有16.6%的患者進了終末期腎臟病或因腎臟事件死亡,低于同期國外的其他研究,可能與患者接正確的生活、飲食和用藥指導,并且依從較好有關。

雖然傳統中醫文獻中沒有“慢腎臟病”這一病名,但據其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水腫、尿、泡沫尿、尿、惡心、嘔吐、倦怠乏力等臨床癥狀,可以將其歸屬于中醫病名的范疇,如水腫、淋證、關格及虛勞證。慢腎臟病導致心管疾病的機理非常復雜,但歸納起來,主要分為正虛和邪實兩個方面。病程過程通常同時伴有正虛和邪實兩者。正虛以腎虛為本,慢腎臟病起病之初常表現為脾腎氣虛,以乏力為主要癥狀。隨著病的持續發展,脾腎心三臟氣衰敗,出現畏寒肢冷、心悸悶等不適癥狀。邪實則是由于脾腎心三臟氣衰敗,溫化失權,氣化失司,無法正常升清降濁,導致水、、濁毒和瘀積聚。邪實源于正虛,又反過來耗傷正氣,導致氣機壅堵,形虛、、毒和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形循環,病難以恢復。

腎臟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先天之本,它五臟六腑之而藏之,同時據機的需要,重新輸送至其他臟腑。腎藏有元和元,它們是其他臟腑本。心與腎之間的關系源于五行的理論,這一理論在戰國時期的《黃帝經》中形。中醫認為心本乎腎,心的氣依賴于腎的氣,心依賴于腎的推溫煦,心則需要腎的滋養。在五臟的相互關系中,心與腎有著切的聯系。心腎的關系通過經絡的互連、氣的互通、水火的互濟、神的互用、的互化、君相互安、氣的互助等方面相互聯系。

是腎臟中的重要質,它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是人生命活的源頭,而腎所藏之在腎的溫煦下,又可氤氳化為腎氣,腎氣主要現在腎臟的功能上。腎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被認為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腎氣分為,腎和腎是其他臟腑本。腎中氣的虛損會導致心不足,進而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出現心痛、眩暈等癥狀。腎不足會導致心不足,同源,二者互為依賴,腎不足會影響心臟的充養功能,出現心痛、眩暈等癥狀。

邪是津不能正常運轉而形的病理產,與腎臟的功能失調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腎主水”,腎的蒸騰氣化作用是津水代謝的關鍵。慢腎臟病患者常出現盛的表現,如頭暈、重困倦、悶、大便溏而不爽等。邪還可痹阻氣而導致悶、促等癥狀。

毒是臟腑功能失調或氣運行失常產生的各種病理產滯不運、邪久停濁會導致毒的形毒阻滯氣機,導致中之氣塞,出現悶等癥狀。另外,自然界暑熱之邪或邪、濁毒的積聚也可能導致毒化熱,瘀毒熱毒合和絡竄腦,出現出、嗜睡神昏等癥候。

瘀是因為虛弱、氣滯或痰阻滯導致的。慢腎臟病病程冗長,久病絡,容易出現絡脈瘀滯的表現。腎臟本的瘀可以導致腎臟微型癥瘕的形,對腎臟造不可逆的病理損傷。瘀貫穿慢腎臟病的所有階段,尤其是合并有心管疾病,與瘀這一病理因素有關。

腎臟與心臟、管等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腎臟中的Klotho蛋白可以通過抑制IGF-1信號通路,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腎臟中Klotho蛋白的高表達對管衰老起著調控作用。這一發現可能與中醫學中的“腎”概念相對應,但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慢腎臟病與心管疾病之間存在著切的關聯。腎臟的虛衰、、毒、瘀等病理變化是導致慢腎臟病并發心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中醫理論中的心腎相關理論為我們理解慢腎臟病與心管疾病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然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這一關系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