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國腎臟基金會-腎臟疾病結局質量倡議(NKF-K/DOQI)指南發布后,慢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被認定為全球范圍的一項重大公共衛生問題。CKD顯著增加了終末期腎臟疾病(ESRD)和心管疾病(CVD)等并發癥的風險,為增長最快的死因之一,預計到2040年將為全球第五大死因。全球范圍CKD的患病率約為13.4%,而需要腎臟替代療法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估計在490.2至708.3萬人之間。在中國,慢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8%,有近1.2億年人患有腎臟疾病。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高和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在過去15-20年迅速增加,因此研究認為,基于高和糖尿病對CKD的致病作用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中國將迎來CKD患病率的增長期。然而,CKD的高患病率、高死亡率、低知曉率、高醫療費用和顯著的生活質量下降給中國國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CKD常見的并發癥如慢腎臟病礦質和骨異常(CKD-MBD)、心管疾病(CVD)等極大增加了CKD患者發生心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風險,而并發營養不良也與CKD患者的預后切相關。對這些并發癥的評估、管理和治療是CKD治療的重要環節。

鎂是人第四富的元素,是維持細胞功能所必需的,參與細胞幾乎所有的主要代謝和生化過程。鎂與CKD-MBD的主要參與者鈣和磷酸鹽有切的相互作用。然而,在臨床中,對鎂的評估和監測的重要仍未被充分認識,因此鎂也被稱為“被忘的離子”。近年來的研究越來越多地探究了鎂或低鎂癥對CKD和ESRD患者預后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低鎂癥與CKD進展、ESRD的發生、脈粥樣化、管鈣化以及更高的心管和全因死亡率相關。已有臨床研究報道,與非含鈣磷酸鹽結合劑相比,含鎂磷結合劑在降低清磷方面效果相當,且耐良好。然而,適宜CKD和ESRD患者的清鎂濃度以及對鎂補充劑的益程度仍需要更多的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

中醫學是一種以整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的系統醫學,在CKD的治療中積累了富的實踐經驗。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草藥治療在延緩CKD的發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確切且重要的作用。

鎂廣泛存在于食中,包括種子、豆類、堅果、全麥面包和谷、一些水果和可可等。然而,食品的煉和加工過程以及農業種植因素可能會影響食中鎂的含量。因此,飲食中的鎂攝量可能不足。鎂補充劑可作為理CKD相關并發癥的替代策略之一。鎂補充劑可通過口服、靜脈應用或換進行補充。然而,鎂補充劑通常會引起胃腸道副作用,如腹瀉。如何理因副作用帶來的患者對鎂補充治療的依從不足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鎂與CKD及其并發癥之間存在關系,但在確定鎂補充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替代策略來改善患者預后之前,仍需要明確最大益于及可能益于鎂補充的群、適宜的目標清鎂水平以及合理的鎂補充劑劑量。此外,需要考慮與CKD患者腎功能損害相伴隨的鎂蓄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