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闌尾炎是我國城鄉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在古代被稱為“腸痛”。在《金匱要略》中,漢代名醫張仲景詳細描述了急闌尾炎的癥狀和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至今仍在應用,并且療效顯著。過去曾將闌尾炎誤稱為盲腸炎,可能現在還有一些人習慣于使用這個錯誤的名稱。實際上,闌尾和盲腸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急闌尾炎時盲腸并不會發炎。
為什麼闌尾容易發炎呢?闌尾是一條又細又長的盲管,容易發生曲折或扭轉,也容易被腸道中的糞塊、異、寄生蟲等阻塞。當闌尾被阻塞后,供不良,細菌會在管腔繁并侵管壁引起炎癥。
急闌尾炎的典型癥狀包括:惡心、嘔吐、食不振等一般腸胃道癥狀,同時伴有上腹部或臍周圍的痛。不久之后,胃腸道癥狀逐漸減輕或消失,腹痛逐漸向右下腹轉移,并最終固定在這個位置。急闌尾炎患者的溫通常不會很高,但當炎癥擴散時,溫也可能升高。大多數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增加到10,000~20,000(正常人為6,000~7,000之間),中白細胞的比例也會超過80%以上。這些指標表明存在炎癥。
痛是診斷急闌尾炎的主要依據之一。當輕輕按患者右下腹部的某一點時,患者會到劇烈的腹痛,這就是所謂的“痛”。闌尾點是最常見的痛部位。約有70~80%的急闌尾炎患者表現出典型的“轉移腹痛”和明顯的痛。當闌尾炎發展為化膿壞死時,痛范圍會擴大,并且出現腹張(腹變得繃)和反跳痛(當按病變部位的腹壁后突然松開時,疼痛突然加劇)。如果形闌尾膿腫,可以及到痛包塊。在腹炎時,包塊的痛更加明顯,在足三里下約二寸常可出現痛點。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急闌尾炎屬于“腸癰”,多由飲食不節、飯后急速運、寒溫失調等因素引起,導致熱積滯、腸道阻塞、氣瘀阻等病理變化。中醫治療通常可分為“瘀滯型”、“熱型”和“熱毒型”三種類型。對于瘀滯型,常使用生大黃、丹皮、紅藤、厚樸、敗醬草、川楝子和桃仁等藥進行水煎服用。對于熱型,常使用生大黃、丹皮、紅藤、冬瓜仁、敗醬草、厚樸、公英、銀花和苡仁等藥進行水煎服用。對于熱毒型,常使用生大黃、丹皮、紅藤、冬瓜仁、敗醬草、厚樸、白花蛇舌草、苡仁、黃連、黃芩、黃柏和山梔等藥進行水煎服用。
中藥在治療闌尾炎中的作用包括抗菌、促進腸蠕以解除闌尾梗阻、排空潴留和改善闌尾壁的循環。此外,復方大蒜糊外敷也是一種治療急闌尾炎的方法。可以將芒硝、大黃和大蒜一起搗爛,敷在腹部最痛的地方,一般敷2小時后去除藥,再用大黃研和醋調糊狀,繼續敷6~8小時,這是一個完整的療程。必要時,可以隔數小時后再次使用。在敷藥的過程中,應先用凡士林紗布保護皮,以免產生水泡。
針灸治療是以足三里和闌尾為主要治療點,一般認為留針時間較長且經常加強捻轉,效果較好。現已證明,針刺有增強闌尾蠕和加強防能力的作用。大多數單純闌尾炎對中藥和針灸治療都有顯著療效,一般在24小時腹痛就可以減輕或消失,白細胞計數下降,溫恢復正常。然而,復發率較高,如果出現復發,再次使用針灸或中藥治療仍然有效。
在使用針灸和中藥治療過程中,應切觀察病變化。如果腹痛加重,疼痛范圍或腫塊不斷增大,痛和腹張加重,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和中粒細胞比例升高等現象出現,說明病加重,應將患者送往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