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原因及中醫治療方法

心悸是一種心律失常的病癥,指心跳不規律,心慌的覺。心悸也被稱為心筑惕,意為心悸猶如檮的形狀,同時也指心跳不規律導致心神不安。心臟是一個有節律搏,在人的無意識中進行,屬于生理正常范圍,不屬于疾病。而心悸的搏是失常的,沒有節律,會引起明顯的心跳和心慌的覺,并常伴有悶、氣短等癥狀,因此被歸類為病態反應。西醫對心悸的原因有很多解釋,而從中醫角度來看,主要分為心虛失養和心被邪干這兩類。下面將對這兩類進行詳細闡述。

第一類是心虛失養引起的心悸。心虛是這一類中的一種表現。《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中之太,通于夏氣。”這段話的意思是心是生命的本,掌管神明的變化。心有這種功能并非偶然,它是由于心的氣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心屬于火臟,而且位于腔上部,腔屬于,火也屬于,兩者相合,所以心被稱為“中之太”。由于有主有靜止,所以心臟能夠不斷地搏,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氣的先決條件。基于這個原因,心主脈和神志與氣的主導作用有關。如果氣不足,心臟就會停止搏無法流,神志也會消失。因此,各種原因導致心虛的心悸表現為患者按心臟位置時有明顯的心悸據中醫理論“喜按為虛,拒按為實”的原則,通過觀察患者是否喜歡按心臟來判斷是否為心虛的證候。同時,這種證候還常伴有嘔吐、力疲乏、氣短等現象。脈搏緩慢無力,有時呈結實,舌苔淡白,舌質淡,與該證候相對應。治療時應該補充甘溫的藥來補充心氣,常用的方劑是桂枝甘草湯。

第二類是心被邪干引起的心悸。驚恐引起的心悸是其中的一種況。《素問·靈蘭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也,神明出焉。”這段話的意思是心是的君主,神明出自于心。如果突然到驚嚇,神氣會浮躁,心臟無法自控,導致心悸的發生。這種證候的特點是心悸不安,膽小害怕,睡覺時會做惡夢,甚至驚醒來,會出現虛汗,脈搏細弱而快,有時還會出現脈搏,舌苔薄白而潤。治療時應該安神定驚悸,補充心,常用的方劑是朱砂安神湯。

除了上述兩類,心悸還可以由痰熱擾心、膈飲犯心和水氣凌心等況引起。痰熱擾心是因為氣機不暢,久積化熱生痰,痰熱相互影響,膽臟擾心臟,導致心悸的發生。治療時應該清熱化痰,方劑可以選擇溫膽湯。膈飲犯心是因為膈腔中積聚了飲食,飲食屬于邪,必然會與氣相互沖擊,導致心悸不安,同時還伴有心下滿、嘔吐、頭暈目眩等癥狀。治療時應該讓飲食從小便排出,消除膈腔中的飲食積聚,方劑可以選擇小半夏加茯苓湯。水氣凌心是指水之邪上升侵襲心的一種病變。其特點是氣從腹部上沖心,導致心悸悶、氣短咳嗽、頭暈目眩等癥狀。脈搏沉弦,舌苔水白而舌質淡。治療時應該補充氣,化解寒之邪,方劑可以選擇苓桂甘湯。

總之,心悸的治療需要的證候進行辨證施治。中醫治療心悸主要從補養心臟的氣、滋養心臟的以及調理氣機的角度手。通過選擇合適的方劑和藥組合,可以有效地治療心悸,改善患者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