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和心悸是人們常常會遇到的況,比如在冒、運、害怕等況下。這種心悸在應激因素消失后通常會迅速緩解。然而,如果在沒有應激因素的況下出現心慌和心悸,那就是一種病理狀態,西醫上稱之為心律失常。心悸是指病人覺到心臟在跳到驚慌不安,甚至無法自主控制的一種病癥。它通常是陣發的,會在緒刺激或勞累時加重,伴隨著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狀。與此相對應的,驚悸和怔忡是兩種不同的病:心悸較輕的況稱為驚悸,通常是陣發的;而病較重的況則稱為怔忡,通常是持續的。

現代研究發現,心臟在正常況下的電沖起源于竇房結,因此正常的心率被稱為竇心律。如果心臟電沖的起源不是竇房結,或者心搏頻率異常、心電傳導異常等況,都會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心律失常可以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種表現。在臨床上,心臟病是引發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嚴重的心律不齊甚至可以引發房、室和猝死。

本文介紹了一例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療初診況。該患者是一位72歲的男,主訴冠心病和心律不齊。經過問診和診,發現該患者伴有乏力、氣短、頭暈、自汗、胃納差等癥狀。中醫診斷認為該患者氣兩虛、心虛膽怯,并制定了補氣養、安神定悸的方案。治療過程中,患者不僅服用了中藥,還到了飲食上的建議,包括攝和多樣化的類。經過兩周的治療,患者的心悸、害怕和噩夢等癥狀明顯改善,胃口也有所改善。在隨訪中,患者繼續服用中藥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總結起來,臨床上引發心律不齊的況異常復雜多變。一些心律不齊可能會導致猝死,一些則可能會導致房和室。因此,一旦發現心律不齊,積極治療至關重要,避免進一步發展危險的況。與西藥相比,中醫藥治療心律不齊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和經驗傳承,并且其安全和有效已經得到廣泛驗證。因此,值得廣大人們學習和推廣中醫藥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