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利澤2021年,我國手人次達到8103.1萬,麻醉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患者的圍期和后轉歸。據全球醫療質量排名,我國從1990年的全球第110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48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麻醉學科的貢獻。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麻醉相關病死率顯著較低,并且與發達國家持平。為了進一步發揮麻醉學的作用,改善手患者的后轉歸,推麻醉學科的快速發展,2016年,我首次提出了從麻醉學到圍期醫學的發展方向。我強調手并不是目的,麻醉也不是目的,患者的后康復才是目的。
經過8年的努力,在中華醫學會和麻醉學分會的領導下,以及全國麻醉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麻醉學科的關注點已經逐步從單純的麻醉擴展到圍期管理。這種理念的轉變降低了患者的圍期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患者后快速康復并改善遠期預后。為了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診療模式,我們需要創新麻醉服務系,從“麻醉學”向“圍期醫學”全面轉變。這對于麻醉學科的涵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實現這個轉變,我們需要深研究全麻機制,推麻醉作向麻醉調控的轉變,并形麻醉核心理論與技。我們還需要建立前標準化評估系,實現前預康復和營養支持等綜合管理,優化麻醉藥選擇,推進個化的準麻醉。此外,我們還需要拓展工作領域,創新麻醉服務系,踐行從“麻醉學”向“圍期醫學”的全面推進。在實踐圍期醫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視幾個關鍵詞,包括加速康復外科(ERAS)、多學科合作(MDT)、創新研究(Innovation)和培訓(Training)。大量的研究表明,ERAS和MDT可以降低手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而培訓醫護人員則是提高麻醉與圍期醫學管理質量的關鍵。實踐圍期醫學的目的不是為了麻醉,而是為了給手患者帶來最大的獲益。
為了實現圍期安全和后長期良好轉歸的目標,我們需要創建圍期高質量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麻醉醫療服務的涵。尤其在我國已進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創建以圍期安全和后康復為中心的“圍期高質量管理模式”變得尤為重要。這個新模式需要提升圍期的核心技,構建高質量的服務模式,并全面提升圍期高質量服務的涵。這包括改善圍期醫療質量、短圍期康復時間、降低圍期住院費用、提高圍期患者滿意度以及整改善遠期預后。此外,我們還需要推進圍期管理的ERAS理念,構建麻醉科與多學科綜合評估與管理的MDT團隊,關注圍期腦功能穩態維持、準麻醉和數字麻醉新技、新方法,建立覆蓋整個圍期的集束化麻醉管理策略,建立手麻醉圍期管理數據庫,完善圍期綜合管理質量系,提高麻醉專科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老年圍期醫療水平,減老年患者手并發癥的發生,加快后恢復、短后住院時間、減診療費用,提高患者后的生活質量。
為了實現科研創新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我們還需要加強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近年來,我國麻醉學科和人員數量取得了顯著進步。據我們對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子庫的檢索和分析,2013年到2023年間,我國麻醉學者發表了11255篇麻醉相關的SCI論文,其中有2526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這些論文涉及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保護、后認知功能障礙、疼痛及其機制等方面。此外,麻醉學科與前沿學科叉的SCI論文也有143篇,其中包括機學習、納米材料和生信息學等領域的研究。我國的麻醉學者在高水平雜志上發表了50篇以上的論文,如JAMA、Lancet和NatureNeuroscience等。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麻醉學領域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人工智能在麻醉風險評估、智能決策、氣管管以及疼痛客觀診斷等領域已經初步應用,并且極大地推了麻醉機人的開發和轉化。因此,麻醉學必將邁向智能化醫療的新模式。
為了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我們應該聚焦圍期醫學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這些方向包括圍期重要臟保護的新策略和患者后長期轉歸的研究,痛與鎮痛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麻醉和圍期應激對衰老腦和發育腦功能的影響及機制,中醫藥在圍期的應用價值及理論基礎,麻醉機制及麻醉新藥的發現,麻醉及圍期應激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機制,人工智能在麻醉及圍期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麻醉藥與技的新用途和應用基礎研究。
總之,從麻醉學到圍期醫學的轉變是促進圍期安全和后長期良好轉歸的正確之路和必經之路。我們需要持續優化麻醉學科與前沿學科的叉融合,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通過創建圍期高質量管理新模式,我們可以全面提升麻醉醫療服務的涵。同時,我們還應該聚焦圍期醫學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圍期醫療質量,實現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