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是一種常用的清熱藥,其功效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7種。盡管這樣的總結很全面,但在實際應用和記憶時可能會到繁瑣。然而,陳建國教授采用了升降理論來指導中藥的學習,使得對大自然的知變得生、真實且。讓我們以黃連為例,一起來學習。

教材中總結的黃連應用只是針對黃連的治癥,屬于經驗總結。而黃連的“功效”也僅僅是對治癥的總結,并不是黃連能夠治療這些癥狀的在功效。同樣,黃連的歸經也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對黃連治癥的經驗總結。為什麼黃連能夠治療這些癥狀呢?其在原理在于黃連有苦寒的基本屬。苦寒是黃連藥的客觀存在,是涵,而治癥只是外延,有唯一客觀和穩定的特,而外延則有不客觀和復雜的表現。正如古人所說的“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因此,我們可以從氣、味、質、部、特這五個方面來認識黃連的功效,并結合正邪爭的觀點來解讀黃連的治癥。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黃連的應用,如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中腫痛等。通過升降藥法分析黃連的氣,可以確定黃連是寒涼的,適用于熱證,而且屬于的氣較。黃連的味道苦,苦味屬于降法。黃連的質地,屬于降類藥。黃連的藥用部位是部,有向下生長的能量,也屬于降類,增強了降熱的功效。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黃連通過苦寒的氣味清降胃腸道的熱邪,屬于苦寒降法。

在對黃連功效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再看《神農本草經》中黃連的治癥。熱氣目痛是因為邪熱停留在胃腸道中焦,火炎上,熱勢上涌而導致的癥狀,應用黃連降熱可以緩解。眥傷泣出也是因為邪熱停留在胃腸道中焦而上逆,因此,黃連仍然屬于降法。黃連的明目治療是由于邪熱停留在胃腸道中焦而上逆導致的目疾,伴有目昏花多眵等癥狀,應用苦寒的黃連降熱后,邪去目明。腸澼、腹痛下利是因為正氣與邪熱相爭,正氣試圖通過下行的方向將邪熱排出外,因此出現這些癥狀。黃連可以幫助正氣向下降氣排出邪氣,使腸澼、腹痛下利停止。婦人中腫痛是下焦實熱的證候,黃連的藥用部位是部,作用部位可達于下焦,用其苦寒的味降下熱邪,從而緩解婦人中腫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確,一味中藥實際上只有一個功效,其治癥的復雜是這一個功效的發揮。這個功效的發揮依靠升降來實現。在臨床上,我們通常使用的方劑大多是由多味中藥組的復方。復方與單味藥一樣,通過多味中藥的協同作用,實現了升降的功效,治療多種癥狀。因此,一個方劑與一味中藥一樣,都只有一個功效。只是,復方方劑的升降需要綜合考慮多味中藥,才能掌握其功效。

通過溯源經典和重新學習中藥,《神農升降藥法》回歸了中醫的原點,以理論為指導,總結了中藥的功效由氣、味、質、部、特五個元素所決定。本書對經方中常用的50味中藥進行了詳細解讀,闡釋了《神農本草經》中的相關記載,并從藥的角度,結合升降治法,對相關的經方進行了解析。本書容是脈證經方學說的重要組部分,結合盛衰和脈法,可以更高效地指導臨床。

總結一味中藥的升降的作用,可以把握中藥治病的本質,從而實現靈活而準確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作知識分,不構對任何藥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求,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