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脂癥治療的中西醫結合方法——張繼東教授的經驗分
張繼東教授是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之一,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管疾病方面有著30余年的經驗,并在治療高脂癥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我跟隨張教授學習的期間,我益匪淺。現在我將介紹一下張教授治療高脂癥的經驗。
高脂癥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也是一種多發病。它是由于人脂肪代謝失調,導致中脂肪分異常增高。中醫對高脂癥并沒有系統的論述,據不同的臨床癥狀,可以將其歸類為“痹”、“眩暈”、“瘀證”、“痰證”等范疇。高脂癥的發病機制復雜,虛實夾雜,臨床上以“本虛”和“標實”為多見。張教授認為,“本虛”主要是指腎虛,涉及脾、肝兩臟的虛損;而“標實”指的是痰濁和瘀。腎虛是高脂癥的本病因,腎主水、痰之源,其本在腎。腎的氣化主宰著整個津的代謝。另外,腎是五臟之本、之,其他臟腑都依賴于腎氣的溫滋。腎隆盛,肝旺盛,疏泄有度,可以暢行。脾胃運化水谷,賴命火的溫煦。高脂癥多發生在中老年人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耗神衰,腎氣逐漸衰減,因此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腎虛表現。腎虛無力溫煦蒸化水,導致水停聚,從而產生痰濁。腎虛的溫煦推無力,各臟腑功能減退,脾失溫煦,水谷和津的疏布失常;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從而導致氣郁瘀。據各地統計的高脂癥發病年齡來看,人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高脂癥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這說明高脂癥的發生與衰老有切關系,而人的衰老又決定于腎氣的盛衰。從臨床表現來看,大多數高脂癥患者同時存在腎虛的癥狀,如氣短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腰膝酸等。研究已經證實高度脂蛋白含量與腎氣的盛衰有切關系,腎氣盛則高度脂蛋白含量高,脂不易升高;相反,腎氣衰則高度脂蛋白含量低,脂較易升高。高脂癥雖然與飲食不節、嗜食甘厚味有關,但與腎虛的關系更為切。
痰濁和瘀是脂質代謝紊的主要病機。脾主運化,是痰濁的源頭。由于腎氣虛衰,失去溫煦的功能,脾氣也虛弱,運化功能不健全,水谷不能正常轉化為微,反而聚痰,痰濁滯于脈中,脂無法正常代謝,從而導致高脂癥。《景岳全書》中說:“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痰的化生無不在脾,而痰的本質無不在腎。”肝腎同源,腎不足,肝失涵養,導致肝腎俱虛。肝主疏泄,其他臟腑的氣化都必須依賴肝膽的氣化才能正常運轉。肝的疏泄完全依賴于的滋養,肝不足會導致疏泄功能減退。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循環阻,升降功能失常,水飲無法正常代謝,從而形痰濁和瘀。研究證實,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濁的重要生化指標和質基礎。人衰老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各臟腑虛損,以腎虛為主。由于氣化功能減退,既可聚飲生痰,又可聚痰,使痰瘀相互依存,共同致病。《外科醫案匯編》中這樣論述痰與瘀的關系:“流痰……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漸瘀,流痰矣。”《證論》認為:“須知痰水之壅,由瘀使然,然使無瘀,則痰氣自有消溶之地。”痰是津的變化,瘀是的凝滯,痰瘀同源,相互依存,痰能致瘀,瘀能生痰,痰濁和瘀在脈中相互搏結,共同導致病加重。
在高脂癥的病理中,有“本虛”和“標實”兩個方面。張教授認為,臨床上辨清“標本”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高脂癥的本質屬于虛,虛導致實,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始終貫穿扶正祛邪的原則。如果證候不多,以益腎固本為主,佐以活、化痰、通絡;如果痰瘀證候明顯,以豁痰、化瘀、通絡為主,佐以益腎固本。臨床上掌握好補瀉比例非常關鍵,張教授或采用七補三瀉法,或采用七瀉三補法,非常靈活多變。高脂癥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不同的醫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分型。張教授常用以下三種分型進行治療。
第一種是腎虛型癥。癥狀表現為氣短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肢麻木、腰膝酸、腹脹納,舌質淡紫或暗,舌苔薄白,脈細。治療以補腎填、滌痰通絡為主。藥方包括何首烏、杞地黃丸等藥,配方中還包括何首烏、地黃、枸杞子、桑寄生、貞子、決明子、茯苓、澤瀉、石菖、陳皮、丹參、生山楂、郁金等。此外,還可以加水紅花子、大黃等藥進行活祛瘀、通絡。
第二種是痰濁型癥。癥狀表現為形胖、乏力、頭昏頭重、脘悶、納呆腹脹,舌苔白膩,脈。治療以益腎健脾、化痰祛瘀為主。藥方包括枸杞丸、溫膽湯等藥,配方中還包括黃芪、黃、枸杞子、茯苓、陳皮、茵陳、瓜蔞、半夏、郁金、石菖、澤瀉、決明子、水紅花子、檳榔等。此外,還可以加丹參、生山楂、大黃等藥進行活祛瘀。
第三種是痰瘀型癥。癥狀表現為頭暈肢麻、悶脹,甚至作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沉或弦。治療以活化瘀、滌痰通絡為主。藥方包括丹參飲、滌痰湯等藥,配方中還包括丹參、葛、三七、大黃、姜黃、水紅花子、生山楂、瓜蔞、陳皮、半夏、茯苓、石菖、郁金、澤瀉等。此外,還可以加枸杞子、貞子、決明子等藥進行益腎固本。
典型病例是一位54歲的患者,名劉某。是一位干部,于2004年11月1日首次就診。有頭暈頭脹的癥狀已經反復發作了3年。癥狀包括頭暈頭脹、氣短乏力、記憶力減退、全不適,舌質暗,苔薄白,脈。脂檢查顯示總膽固醇為8.39mmol/L,甘油三酯為2.15mmol/L,高度脂蛋白膽固醇為0.4g/L。流變學檢查顯示指標異常增高,顯示高粘滯癥。中醫診斷為眩暈,西醫診斷為高脂癥和高粘滯癥。據病,診斷為腎氣虛衰、痰瘀阻絡。治療方案為補腎、調肝、健脾,佐以化痰祛瘀。藥方包括制首烏、枸杞子、地黃、丹參、生山楂、生大黃、郁金、當歸、水紅花子、白芍、茯苓、石菖等藥。每日服用1劑,水煎服。服藥18劑后,頭暈頭脹癥狀明顯改善。據病,去除了何首烏、地黃、生大黃、白芍、茯苓,加黃、決明子、澤瀉,每日1劑,水煎服。再服用12劑后,癥狀完全消失,力充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復查脂和流變學都恢復到正常范圍。據本證屬于腎氣虛衰、痰瘀互結,治療方案以補腎為主,兼顧脾、肝兩臟,同時化痰祛瘀,降低脂。服藥后,腎氣得到充實,脾功能得到改善,痰濁和瘀得到消散,癥狀完全消失。
總之,張繼東教授在高脂癥的治療中,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治療方案。他認為高脂癥的本質屬于腎虛,同時伴有痰濁和瘀的病機。治療上,他注重辨證施治,據不同的證候采用不同的藥組方。通過補腎固本、活化痰、通絡等方法,以達到調和腎氣、調節脂質代謝的目的。他的經驗富,療效顯著,為高脂癥的治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