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中,病因病機多樣,很多況下,人們患病并不是單一病因病機,而是較為復雜的況,如寒熱錯雜、虛實錯雜等。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個醫案就是這種況,患者上熱下寒,如何調治呢?治熱、治寒?還是想辦法一起治呢?張懷亮教授是這樣做的。

患者是一位22歲的,主訴為畏寒已有4年。患者在4年前出現了畏寒的癥狀,冬季手足冰冷,夏季惡開空調,腰部畏寒明顯,平素喜熱飲,口中和,有力,有時心煩急躁,面額部有丘疹,紅,有時有膿頭、疼痛,易發,平時容易上火,食用紅棗會出現口腔潰瘍,小腹怕涼,飲涼會伴有疼痛經期,食和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脈數。西醫診斷為亞健康狀態,中醫診斷為畏寒(證屬脾腎虛,心胃火旺)。

張懷亮教授的治療方法是溫補脾腎,清熱瀉火。方藥為潛丹加味,其中包括生地黃、當歸、炒白芍、干姜、制附子、砂仁、甲、炙甘草、黃連等藥材。患者服用了7劑,水煎服用。

在第二次就診時,患者的心煩癥狀減輕了,面額部丘疹也減了,但畏寒癥狀仍然明顯,小腹覺冷,手足冰涼,飲涼會導致小腹疼痛,有力,心平靜,口中和,容易上火,食和睡眠正常,喜歡喝熱飲,大便黏滯,小便正常,舌淡紅,邊齒有痕跡,苔中部黃膩,部無苔,脈。醫生對方劑進行了調整,加了炒白和萊菔子。

第三次就診時,患者的癥狀進一步減輕,口腔潰瘍沒有再發作,面額部丘疹減,大便不再黏滯。現在的癥狀是畏寒,手足冰涼,飲涼或涼后小腹疼痛,沒有心煩的癥狀,口中和,面額部紅丘疹,有力,食和睡眠正常,喜歡喝熱飲,二便正常,舌紅苔黃膩,部無苔,脈。方劑中增加了附子的用量,以加強溫補火的作用。

通過張懷亮教授的治療,患者的上熱下寒的癥狀得到了緩解。治療上的思路是溫補中下,兼清心胃的火。方劑的組包括了溫補腎的附子,潛鎮浮甲,宣暢中焦的砂仁和甘草,溫補脾的干姜,以及清熱涼的黃連等。醫案的結果顯示,通過寒熱補瀉同用的組方,治療效果良好。

這個醫案展示了張懷亮教授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思路,對于中醫的研究和應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不構對任何藥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