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1948年2月26日生于天津,漢族,河北寧晉縣人,中醫科專家,全國名中醫,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新冠肺炎疫發生以來,張伯禮長期戰在抗疫一線,指導中醫藥全程介新冠肺炎救治,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心悸是指患者以發作自覺心中悸、驚慌不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臨床常見病證。張伯禮從醫數十載,臨床上尤擅長治療心腦管疾病,療效顯著。現將張伯禮治療心悸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仁。

治病求本,標本兼治;病證結合,重在心。張伯禮強調辨病與辨證結合,中醫與西醫綜合思辨。辨病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全面考慮病,明確疾病的診斷、分期、轉歸、預后等,做到有的放矢。

心悸,西醫稱為心律紊,分為功能兩大類。張伯禮認為鑒別清楚此點很重要,關乎預后與轉歸。單純心律紊者,年輕、突發、有明確神因素為因者多為功能;年長、反復發生、寒冷、用力、緒激等可發者,多為。尤注意中老年患者心悸可能是冠心病的另一典型表現,與心絞痛同樣重要,但更強,易致誤診。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張伯禮常說:“治病求本,本于,一定要辨清寒熱虛實。論治如軍隊打仗,切不可圍追堵截,堆藥方。用藥方如同排兵布陣,要君臣佐使明確,講究主輔次序,發揮協同效應。”正如《素問》言:“熱因寒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張伯禮指出,心悸病機多分虛實兩端,虛者為氣虧損,使心失所養; 實者多由痰、瘀、火邪上擾心神,心神不安而作悸。然心虧虛總是本,不養神,而為悸。治者或先養心,或先補腎。然臨床悸癥虛實夾雜,兼癥較多,不可不細辨而論治。謹守病機,調和借藥理,辨證用藥。

張伯禮明辨心悸之虛實之本,謹查痰、瘀、火擾心之標,臨床治療切中病機,多用通散結、滋、痰瘀并治、理氣解郁、辛開苦降等法,靈活多變,以調和,療效顯著。

張伯禮還重視心理因素對心悸的影響,并注重預防為主,調護現代醫學“生-心理-社會”模式與中醫學“天人一觀”都現了社會、心理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張伯禮在臨床中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與調護,如在門診中常囑患者節飲食、多運,將薏苡仁、稻米、綠豆、紅豆煮粥,可健脾祛;對于家族心腦管病患者,建議患者及其家屬都要早期預防,戒煙酒,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必要時服用葉酸以改善皮功能、預防心管疾病。

雖然張伯禮的治療方法十分專業,但需要強調的是,每個人的質和病不同,所以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他的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