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例中,劉某是一位63歲的患者,高160cm,重56kg。在2021年11月7日首次就診,主訴為悶已經持續了一個星期。患者在靜坐休息約10分鐘后,悶不適有所緩解。然而,之后每天悶的癥狀發作3-4次,并且日漸到焦慮,因此前來就診。

患者的癥狀包括悶,每次持續約10分鐘左右,伴有氣短和善太息,呼出為快。偶爾還出現肩胛部疼痛、心悸和右脅部疼痛的覺,同時口干多飲,沒有發熱,正常的汗出,食和睡眠正常,二便調節。

據舌診結果,患者的舌頭呈淡胖狀態,苔膩。舌下絡脈充盈,呈瘀暗狀態。脈搏覺弦細。心電圖顯示竇心律,心率為78次/分,下壁導聯T波有改變。

經過診斷,患者被診斷為痹。張仲景的方子茯苓杏仁甘草湯和五苓散被開方。藥材包括桂枝、甘草、杏仁、茯苓、丹參、澤瀉、茯苓和白。患者每日服用一劑水煎,分早、中、晚飯時溫服。

在第二次就診(2021年11月28日),患者的悶、氣短和心悸癥狀改善了約60%,肩部疼痛已經消失,口干多飲有所緩解,但仍偶爾出現右脅部疼痛。舌頭呈淡暗狀態,胖大,苔膩。舌下脈充盈,脈搏覺弦細。因此,繼續使用一診方案,并加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共服用14劑。

兩周后的隨訪中,患者的癥狀已經完全消失,覺全舒暢。

據《全匱要略》的記載:“痹,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患者最近出現的悶、氣短和善太息的癥狀正好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湯的方證。另外,患者還有心悸、口干多飲的癥狀,加上舌淡胖、苔膩,舌下絡脈充盈瘀暗,脈搏覺弦細等癥狀,正如劉渡舟先生所述:“此乃水氣不化,津不行,氣不能溫煦,氣上蔽咽之證,夫津者,能滋潤竅也。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而必有缺,故水瘀者而津則反缺,是以咽干、口飲。舌質淡氣虛也;苔見水津凝而不化也。前醫見其有咽干口,誤認為肺胃之津不滋,妄投甘寒滋之品,則反助邪而傷氣,更使水邪瘀結不去。此證之治法,需溫下氣,上利咽,伐水消,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另考慮患者舌下絡脈瘀暗之狀,投以丹參化瘀通脈。”在第二次就診時,患者仍有右脅部疼痛的不適癥狀,因此加小柴胡湯來和解。所有用藥都符合患者的病,疾病得到了有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