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分析的結果顯示,人類的胃部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歷史已經達到了十萬年,這是目前技手段所能檢測到的極限。實際上,可能在更早之前,幽門螺旋桿菌就已經在人類祖先的胃里生活了。自1982年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以來,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醫生都對其給予了高度重視。
幽門螺旋桿菌有顯著的傳播能力,主要通過糞口、口口途徑傳播,并且有明顯的家庭聚集特點,因此它的染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有一半的自然人群被染。染幽門螺旋桿菌后,大約70%的染者并不會表現出任何癥狀。然而,一部分患者會出現消化不良癥狀,且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引發其他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外,幽門螺旋桿菌被國際癌癥機構(IARC)宣布為一類致癌,并與胃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讓人們認為它是有害的,因此全球醫護人員對其展開了全面戰爭。然而,一些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與其他健康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例如,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后,患者發生食管反流的概率顯著增加,且一些臨床數據顯示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平均在21歲患上哮,而不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平均在11歲患上哮。這表明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食管腺癌和兒時期的哮發作有一定的關系。
然而,并非所有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需要除治療。在我國,超過50%的人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但主篩查并進行治療并不現實。因此,在實施除治療前,應充分評估治療的獲益、一般健康狀況以及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進行個化理。只有對于獲益較大的染者才推薦進行除治療。
綜上所述,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道菌群失調、食管腺癌發病率低、哮發病率低以及保護兒不得花癥可能有關,但仍然需要對其進行足夠的重視。胃癌的發病與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切關聯,因此對于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建議進行篩查并據個況進行治療。保護個人健康,切勿因小失大,忽視幽門螺旋桿菌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