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養生的朋友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Hp)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令人擔憂的是,我國近8億人都是Hp染者,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Hp染呢?一旦發現Hp染,是否一定要進行除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幽門螺旋桿菌并不僅僅生長在胃里。雖然胃是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寄居地,它可以寄生在胃粘上,藏在胃小凹中,既能避免胃酸環境的影響,也不易隨著食排出外。然而,口腔的微生態環境也是幽門螺旋桿菌理想的生長地方,牙齒上的牙菌斑就是它的避風港,因此口腔衛生對于控制幽門螺桿菌染非常重要。
其次,共餐制度確實會增加Hp染的風險。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糞-口和帶細菌的唾口-口傳播,如果餐桌上有人是Hp染者,在不使用公筷的況下,其他人被染的風險就會有所上升。因此,建議家庭中有一人查出Hp染時,其他家庭員也進行檢查。為了避免叉染,我們應該鼓勵大家使用消毒后的干凈餐,并盡可能地使用公筷。外出就餐時,最好自備碗筷。
第三,染Hp不一定會導致胃癌。盡管Hp是一類致癌因子,可以發胃癌,但這并非必然。據數據統計,僅有約1%的染者最終會發生胃惡腫瘤。而且,從幽門螺旋桿菌染到發展胃癌,需要經歷慢淺表胃炎、萎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個階段。幽門螺旋桿菌主要作用于癌變的起始階段,只要能在腸上皮化生之前積極治療,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可逆轉癌前病變的產生,從而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第四,發現Hp染并不一定要進行除。2017年的研究證實,除Hp可使胃癌發病率降低34%。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除Hp。對于無消化道潰瘍、糜爛胃炎等胃部病變的高齡老人來說,由于多患有基礎疾病,再用藥殺菌可能會增加藥反應風險,因此除Hp的益并不多,不建議進行除。然而,一般來說,對于消化道潰瘍、胃食管反流患者、早期胃癌、胃大部分除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胃MALT淋瘤患者、活胃炎患者、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或非甾類抗炎藥者以及有明顯腹脹等癥狀或主觀殺菌意愿強烈者,建議積極進行Hp除治療。
最后,補充花青素有助于抑制Hp的生長。花青素不僅是強抗氧化劑,還是非常強效的抑菌劑。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細菌黏附在胃壁上,能夠幫助抑制幽門螺桿菌等細菌的生長,從而降低胃黏損的風險。桑葚、藍莓、葡萄、黑枸杞、黑土豆等食中含有較為富的花青素,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日常的攝量。
綜上所述,雖然共餐制可能會增加Hp染的風險,但染Hp并不一定導致胃癌,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除Hp。據個人況和醫生建議,我們可以選擇進行治療。今天的互話題是,在共餐時,你會使用公筷嗎?歡迎留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