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應重視腸鏡檢查,及時發現病變,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最近,小翁頻繁出現下腹脹痛不適,并且排便也不規律,于是他去了醫院消化科檢查。醫生了解況后建議小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然而,小翁對腸鏡檢查到害怕,他聽說在做之前需要喝很多瀉藥,而且會有拉肚子的副作用。他跟醫生商量能不能不做腸鏡,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年輕,不可能得什麼大病,開點藥保守治療就好。但醫生還是勸他進行腸鏡檢查,結果顯示他的結腸有巨大的腺瘤樣新生,幾乎堵死了腸道。后來的病理結果確認為結腸癌,這個結果讓小翁非常震驚,同時也很后悔為什麼不早點進行腸鏡檢查。
很多人和小翁一樣,對腸鏡檢查都心生恐懼,甚至抗拒,但這樣很容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關于腸鏡檢查,有一些常見問題需要了解。
首先,腸鏡檢查前需要連續兩天服用瀉藥,但并不是一次服用。第一次服藥在檢查前一天,上午6時攝量流質食后喝1L的瀉藥。而第二杯、第三杯需要在檢查前的4~6小時服藥,患者需要在1小時服用2L的量。現在的瀉藥口較以前改善了,還添加了水果口味,可以減輕患者服用瀉藥的痛苦。判斷腸道是否清潔完全,主要看患者排便狀態,一般認為排出的為無、明水樣的,無固糞渣,即達到腸鏡檢查的要求。如果依舊排出有固,則說明清潔不徹底,此時進行檢查容易得到不準確的結果。
為什麼要及早進行腸鏡檢查呢?腸鏡檢查是一種侵的檢查方法,人們對它有天然的恐懼。然而,腸鏡檢查能夠通過纖維探頭窺視腸道部的疾病況。通過腸鏡檢查可以及時發現腸道的異常病變,包括息、腺瘤、癌變等,及時發現息可以直接切除,從本上預防腸癌的發生。許多人擔心侵檢查會對造危害,但事實上,腸鏡檢查不會給患者的健康帶來額外風險。但是,部分患者可能會在生理反下出現腹脹,但休息后會緩解。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則需要及時告知醫生理。由于需要充適量氣以擴充腸道方便觀察,患者在生理反下可能會到腹部脹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腹痛持續不緩解,需要及時告知醫生以避免意外發生。
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有38.8萬人患上結直腸癌。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屬于腸癌高危人群,其中至有600萬人患有早期癌前病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呼吁45歲以上的人群進行一次腸鏡檢查,這樣可以保證5~10年不會患上結直腸癌。大部分人抗拒腸鏡檢查的原因是害怕痛苦,但事實上,侵式檢查的不適是可以忍的。如果特別害怕不適,也可以選擇無痛腸鏡,在睡覺的過程中完檢查。一般況下,腸鏡檢查不需要每年進行,如果檢查結果正常,5~10年進行一次即可。
在進行腸鏡檢查時,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注意。首先,在檢查前一天晚上不要吃或者只吃流質食,不要吃高纖維蔬果,并配合醫生開的瀉藥進行清腸。其次,在檢查過程中,需要往腸腔注氣以充盈腸道,這時可能會到強烈的排氣,這是正常的,不需要到不好意思。如果在過程中到不適,要及時與醫生通。最后,在檢查后的24小時不建議開車,沒有進行活檢的況下可以正常飲食,對于一些特殊況,要遵循醫生的建議。一些患者在檢查后可能會到腹脹不適,可以通過腹部來促進排氣。
腸鏡檢查報告上的不同表述代表著不同的況,需要注意如何理解。息是腸鏡檢查中最常見的況,一般可以分為增生息和腺瘤息,前者多數是良的,可以通過活檢直接切除。而腺瘤息則有一定的癌變風險,需要在鏡檢查下切除。浸潤的結果通常表示癌癥,腫瘤生長范圍突破了黏層,累及到層和漿層,并有擴散的可能,需要進行手等綜合方法治療,以避免病繼續發展。高、中、低分化程度指的是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接近程度,高分化表示惡程度較低,治療效果較好,而中、低分化表示惡程度較高,治療預后相對較差。
腸鏡檢查是診斷腸道疾病的"金標準",對于45歲以上的人群來說,進行一次腸鏡檢查非常必要。年輕人雖然年齡較輕,但如果出現異常癥狀,也需要及時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