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即姜科植姜的干燥。在冬季采挖后,除去須和泥沙,可進行曬干或低溫干燥。如果將鮮姜切片后曬干或低溫干燥,就了干姜片。干姜呈扁平塊狀,有指狀分枝,長約3-7cm,厚約1-2cm。表面呈灰黃或淺灰棕糙,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痕或芽。質地堅實,斷面呈黃白或灰白或顆粒皮層有明顯的環紋,維管束和黃油點散布其中。干姜有特異的氣味和辛辣的味道。而干姜片則是不規則縱切或斜切片,有指狀分枝,長約1-6cm,寬約1-2cm,厚約0.2-0.4cm。外皮呈灰黃或淺黃棕糙,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切面呈灰黃或灰白,略帶,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些呈狀。質地堅實,斷面纖維。干姜和干姜片都有特異的氣味和辛辣的味道。炮制干姜時,首先要揀凈雜質,然后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后悶一下,再潤后切片或切小方塊,最后曬干。而炮姜則是將姜塊放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部呈黃,噴淋許清水后取出曬干。干姜的味辛熱。據《本經》記載,干姜的味為辛溫,《別錄》稱其為大熱無毒,《藥論》認為其味苦辛。干姜脾、胃、肺經,《本草經解》認為其肝、肺、腎經,《得配本草》則認為干姜、足太經氣分,炮姜則足太分。干姜的功效包括溫中逐寒、回通脈。它可以治療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咳、風寒痹、虛吐衄下等癥狀。據《本經》的記載,干姜主要用于滿咳逆上氣、溫中、止、出汗、逐風痹、腸潞下痢等。《別錄》則認為干姜治療寒冷腹痛、中惡、霍、脹滿、風邪諸毒、皮間結氣、止唾等。《藥論》認為干姜可以治療腰腎中疼冷、冷氣、破、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等。《唐本草》認為干姜可以治療風、下氣、止、宣諸絡脈、微汗等。《日華子本草》認為干姜可以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干嘔、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等。《醫學啟源》引用《主治要》的觀點認為,干姜可以通心氣、助、去臟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寒腹痛等。據王好古的觀點,干姜主要用于治療心下寒、目睛久亦等。炮姜可以溫脾燥胃,治療里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痢、崩等癥狀。《藥品化義》認為炮姜可以退虛熱,《長沙藥解》則認為炮姜可以燥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陷、止泄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熱、熱妄行的人忌服干姜。孕婦也需要慎重使用干姜。據《本草經集注》和《本草經疏》的記載,干姜與秦椒、黃連、黃芩、天鼠矢不宜合用,也不宜與半夏、莨菪等毒藥同時使用。干姜也不宜長期使用,否則會損傷并傷害視力。吳鞠通是清代的一位民間醫生,他對中醫學的發展和熱疾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昏迷的村婦,連日來泄瀉,突然昏厥,已經找來鄉里的醫生治療,但無效。吳鞠通沒有帶藥,但他上有一塊曬干的生姜。他用這塊干姜煎湯灌服給村婦后,奇跡般地恢復了意識和溫。這個故事充分證明了干姜的溫中作用,并展示了中醫對于熱病癥的獨特療效。干姜有溫中散寒的特點,可以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寒癥等疾病。干姜在中醫藥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熱、熱妄行的人以及孕婦忌服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