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癥,指的是帶狀皰疹發作后1個月仍存在神經痛或復發疼痛的病。中醫將其稱為“蛇丹痛”,主要發生在年老弱或免疫功能失調的人群中,尤其是三叉神經累時更為常見,且疼痛程度較為劇烈。
針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下面將為大家介紹5種臨床常用且研究較多的中醫經方,供大家參考。
1. 芍藥甘草湯:
組: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用法:將上述兩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后分溫再服。
方解:此方在甘草湯的基礎上加了芍藥,主要用于治療腹部痙攣疼痛或其他部位的急痙攣。據《傷寒論》的論治,對于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微惡寒、腳部痙攣的患者,若誤用桂枝湯以攻表,可使用甘草干姜湯來復其氣。如果病趨向寒厥,咽中干燥,煩躁嘔吐等癥狀,可改用芍藥甘草湯,能緩解癥狀。對于胃氣不和、譫語的患者,可量加用調胃承氣湯;對于再度出汗、加重癥狀的患者,可使用四逆散來治療。
2. 黃芪桂枝五湯:
組:黃芪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切),大棗十二枚。
用法:將上述五味藥材加水六升煮至二升,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方解:此方在桂枝加黃芪湯的基礎上,增加了辛溫的生姜,以加強散寒的作用;去除了甘草的滯氣作用,有利于氣的外發。此方用于治療榮衛外虛、風寒侵導致的痹和不仁的癥狀。據《金匱要略•痹虛勞病》的論治,對于痹病重的患者,脈象俱微,寸口脈微弱,尺中脈小而,伴有不仁、類似風痹的癥狀,可使用黃芪桂枝五湯進行治療。
3. 四逆散:
組:柴胡、芍藥、枳實(破,水漬,炙干)、甘草(炙)。
用法: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取方寸匕,每日三次。
方解:實際上,四逆散是大柴胡湯去除黃芩、大黃、生姜、大棗、半夏,再加甘草而。柴胡、枳實、芍藥均有行氣解熱的作用,但柴胡主要用于脅苦滿,枳實主要用于心下堅滿,芍藥主要用于腹部痙攣疼痛。甘草和其他藥的組合則緩解了急迫的癥狀。此方主要用于治療熱壅氣郁、脅苦滿、心下塞、腹部痙攣疼痛等急迫癥狀。
4. 桂枝茯苓丸:
組: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芍藥各等分。
用法:將上述五味藥材研磨末,加煉丸劑,每日食前服用,開始一粒,逐漸增加至三粒。
方解:桂枝茯苓丸主要用于治療瘀上沖、心悸、腹部痙攣疼痛的病。桂枝有助于治療氣上沖的癥狀,茯苓有助于治療心悸和利尿,芍藥有助于治療腹部痙攣疼痛,桃仁和丹皮有助于驅散瘀。據《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的論治,對于婦因癥病宿疾,月經斷后未滿三個月,出現不止的下癥狀,胎在臍上的況,可以使用桂枝茯苓丸進行治療。
5. 五苓散:
組: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用法:將上述五味藥材研磨末,用白開水沖服,每日三次,多飲暖水。
方解: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療蓄水證、痰飲證、水停證。現代研究表明,五苓散有利尿、擴張管、調節免疫、保護腎臟、調節水代謝及排便等作用。對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病中炎癥反應較為突出的患者,有學者認為其中可能存在水代謝失衡,類似中醫的“蓄水證”,因此可以使用五苓散加減進行治療。臨床研究也表明,將五苓散與其他藥配合使用,如全蟲、白芷、升麻、瓜蔞、薤白等,可以針對不同部位的疼痛進行治療,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西藥治療。
以上介紹的經方是中醫在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中經常使用且研究較多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及的藥方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并不能作為方,患者在使用藥時應遵循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