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旁腺在調節礦質代謝、水鹽代謝等多種機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況下,甲狀旁腺的主要分是主細胞(chief cells),嗜酸細胞(oxyphil cells)僅占1%。然而,慢腎臟病患者中,繼發甲狀旁腺功能進癥(SHPT)為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這不僅導致骨代謝紊,還是導致心管疾病、多損傷及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SHPT患者的組織病理學特征是甲狀旁腺細胞克隆樣增生,嚴重者可形多個結節或腺瘤,出現嗜酸細胞異常增生,導致藥治療無效,需要行甲狀旁腺切除治療。因此,深探討腎臟病患者甲狀旁腺增生機制,不僅有助于建立SHPT臨床防控新策略,也可能為人類其他腺增生類疾病診治提供新視角。

最近,國際知名學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腎病科主任、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靖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果。這項研究揭示了尿毒癥環境下甲狀旁腺主細胞向嗜酸細胞轉分化的機制。研究者功建立了人類甲狀旁腺的第一個轉錄組圖譜,發現了主細胞可以向嗜酸細胞轉分化的過程,這一轉分化過程表現為線粒的逐漸富集。研究者還發現了嗜酸細胞中線粒的含量、生、融合均顯著高于主細胞,但嗜酸細胞中單個線粒的氧化呼吸功能低于主細胞。通過轉錄組測序分析,發現尿毒癥相關信號通路可能促進主細胞的線粒異常富集,進而轉化為嗜酸細胞。此外,將尿毒癥患者的甲狀旁腺主細胞或嗜酸細胞結節移植到鼠中后,這兩類結節的線粒含量和細胞增生程度顯著降低,表明離尿毒癥環境后,嗜酸細胞的線粒異常富集表型明顯改善。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首次描繪了人類甲狀旁腺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證明了尿毒癥環境下甲狀旁腺主細胞向嗜酸細胞轉分化的過程。這些發現不僅讓我們對甲狀旁腺組織形態學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更強化了線粒功能在細胞轉分化和增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解讀腎臟病導致多損傷機制提供了全新視角,也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線粒代謝異常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