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0年急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小氣量通氣(LTV)治療標準在ARMA研究報告中提出以來,它一直被廣泛應用于ARDS患者的治療中。據ARMA研究結果(6ml/kg VS 12ml/kg預測重氣量通氣),LTV通常指的是以6ml/kg預測重的氣量通氣,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31% VS 40%)。此后的一些研究證實了以6ml/kg預測重氣量通氣的好,包括適用于接有創呼吸支持的COVID-19患者。然而,在醫學上,沒有一種策略適用于所有患者,這也適用于小氣量通氣。
需要注意的是,在ARMA研究中,LTV通氣允許氣量達到8ml/kg(預測重)。此外,該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都于深度鎮靜和麻醉狀態,這對于兩個重要原因。首先,在自主呼吸的患者中,將氣量維持在6ml/kg預測重的小氣量水平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其次,被型患者可能比主型患者更容易從小氣量通氣中益,因為膈活減弱會導致進一步的肺不張,從而減呼氣末肺容積,增加肺容積損傷的風險。
在過去的十年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氣量應該據肺的功能大小進行調整。一些觀察研究表明,低驅(氣量和肺功能大小的結果)與患者的預后切相關,即使是短時間的高驅也是如此。對Xtravent研究的事后分析表明,在重度ARDS患者中,將氣量降低到3ml/kg預測重是有益的,盡管這需要進行外清除二氧化碳以防止嚴重的呼吸酸中毒。
最近在Lancet呼吸子刊中發表的一項隨機試驗,比較了COVID-19相關ARDS患者中超小氣量通氣(ULTV,4ml/kg預測重)和LTV(6ml/kg預測重)。該研究發現,ULTV可以顯著降低邊緣平均氣量和驅力,但主要結局(第90天死亡和第60天無呼吸機使用天數)沒有差異。值得注意的是,接ULTV治療的患者出現嚴重呼吸酸中毒的比例更高。因此,是否可以得出ULTV對患者無益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氣量外,呼吸頻率也是機械通氣中需要關注的因素。最近的研究發現,機械功率與患者的預后切相關,機械功率主要由氣量、驅力和呼吸頻率決定。因此,需要個化調整氣量和呼吸頻率非常重要。
總之,機械通氣是一項復雜的干預措施,在適當的況下,個化調整氣量和呼吸頻率至關重要。目前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氣量和呼吸頻率的最佳組合,或將驅力和機械功率作為目標。臨床醫生可以考慮更從容地接較高的脈二氧化碳分或較低的脈pH值,但需要注意呼吸頻率的增加可能會抵消小氣量帶來的好甚至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