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息,可能在短短的3年發展為致命的大腸癌。醫生們紛紛發出警告:發現腸息,一定要及時切除并進行復查!超過90%的大腸癌都是由腸息演變而來的,這個數據讓很多人到恐慌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息?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腸息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還需要做什麼?今天我們來普及一下腸息的相關知識。

首先,什麼是大腸息呢?凡是從結腸黏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質前均稱為結腸息。它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更容易患上。息主要分為炎癥和腺瘤兩種:炎癥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則一般不會自行消失,且有惡變傾向。檢出息并確定其病變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并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那麼,如何明確腸息質呢?腸鏡下從大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的良惡:帶的、直徑小于2cm、表面、活度好的常常是良的;而黏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潰瘍,活度差的往往是惡的機會較大。但腸鏡下只能據息的形態作出模糊的診斷,正確的理是將息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診斷的“金標準”。

接下來,為什麼大腸會長息呢?首先是飲食因素: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者結直腸息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次是膽代謝紊傳因素、腸道炎疾病、基因異常等因素也都可能導致息的形。除此之外,免疫功能低下者、脈粥樣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癌癥放療患者及胖人群的發生率也較高。

最后,長了息會有哪些表現呢?大多數積較小的息沒有癥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時候被發現;當息長大后可能會出現間斷便、多量黏或黏便、里急后重、便或便次增多等癥狀。診斷依據主要包括便或黏便史、診或腸鏡發現息、鋇灌腸見充盈缺損以及病理檢查等。

因此,及時發現腸息、切除并進行復查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希大家能夠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及時進行檢,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