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是一種經典方劑,出自《傷寒雜病論》。它主要用于調理中焦脾胃,斂降相火。方劑的組包括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和飴糖(麥芽糖)。后世有人說:“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可以說,小建中湯是最適合實人和虛人傷寒的方劑。

為什麼我選擇小建中湯做為膏方呢?通過對自己、家人以及平時工作中病人質的分析,我發現現在大多數人都是中焦虛寒,相火不降,導致常見癥狀如大便不形、容易上火咽痛、冒、肚子一痛就要拉肚子等等。因此,選擇這個方子來調理質、預防疾病是最合適不過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經常嘔吐的人(痰質的人)不適合使用此方。

那麼膏方和平時熬的藥湯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在于膏方不需要每天都去熬藥,只需每天用湯匙舀一勺,放一碗溫開水化開喝下即可。而且口味也比較容易讓人接

在開始制作之前,首先要確定需要做多量。一般制作一份1斤左右的小建中湯膏方需要以下材料:桂枝90g、白芍180g、炙甘草90g、生姜90g、大棗400g和麥芽糖300g。

制作膏方的鍋和煎藥時一樣,必須避免使用鐵、鋁等,因為用這些鍋煎煮藥可能與鐵、鋁發生反應,容易產生不良后果。正確的選擇是陶瓷、搪瓷等瓷類鍋

接下來是選材,藥材的選擇要講究三個方面:產地、品質和炮制。對于桂枝,我選擇的是廣西產的極細桂枝,一打開包裝袋就能聞到濃郁的桂香;對于大棗,我選擇的是平均重量在5g左右的新疆紅棗;對于甘草,一定要選擇炙甘草,而不是生甘草,炙甘草是經過炒制的,功效不同,最好選擇蒙產的,切片大小均勻,紋路致;對于白芍,主產地在江浙、安徽一帶,我選擇的是安徽產的,選用生白芍,切片要均勻,紋理細,沒有經過熏硫磺漂白的。

至于生姜,可以使用自家種的土生姜,或者購買到的土生姜,不要購買超市的菜姜。至于麥芽糖,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麥芽糖,有條件的話可以購買手工熬制的,沒有條件的話可以購買食品工業生產的。

選好材料后,開始煮膏方。首先將稱好重量的大棗切開,因為棗皮會影響有效分的溶出。然后將稱好重量和理好的藥陶瓷鍋中(我使用的是搪瓷鍋,因為家里的搪瓷鍋可以使用電磁爐)。要選擇容量足夠大的鍋,加水至藥上方15cm左右,蓋好,浸泡1-2天,夏天需要放在冷藏室,否則會變質。浸泡結束后,上火煮沸,先用大火煮沸,沸后轉小火慢熬,大約煮2小時。然后用紗布或細網的大勺濾出藥,將藥放在陶瓷容,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繼續煮1小時,同樣濾出藥,棄去藥渣,將藥混合后裝陶瓷容,繼續上火煮濃。藥煮到剩一半時,放稱好重量的麥芽糖,繼續煮,并邊煮邊攪,防止粘鍋。直到膏,大概煮到比較的長拉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轉移容,需要趁熱進行,因為涼了以后會比較稠,不易轉移。最后,將品保存在玻璃罐中封,并放在冰箱冷藏。

至此,小建中湯膏方制作完畢。特別聲明:本文僅提供“小建中湯”膏方的功效、組和制作介紹,膏方也是藥,如有需要,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