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介紹了張士卿教授在治療小兒蛔蟲癥方面的經驗和應用烏梅丸的方法。張教授強調了在治療蛔蟲癥時,需要注重調補脾胃,同時改良烏梅丸的配方,以兼顧標本兼治的效果。他指出兒的脾胃功能較弱,常常存在脾氣不足的特點,因此在治療蛔蟲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調補脾胃,以防止蟲子再度滋生。他的治療方案包括了多種藥材,如烏梅、川花椒、細辛、使君子、檳榔、黨參、當歸、川楝子、胡黃連、黃柏、白芍、金、炙甘草、焦山楂、焦神曲和焦麥芽。這些藥材的作用相互協同,既能消除蟲子又能調和寒熱。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還可以添加其他藥材進行輔助治療,如太子參、茯苓、白、陳皮、法半夏、百部、杏仁、瓜蔞、砂仁、牛蒡子、桔梗、石菖和郁金寧神清心等。文章還以一個6歲孩的病例為例,通過應用烏梅丸治療,患者功擺了蛔蟲困擾,癥狀得到了緩解。姚樹堂醫生也分了他在治療痛經方面的經驗,指出烏梅丸在調和氣、調節肝脾、祛寒熱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出。他強調,治療疾病需要綜合考慮病因和病機,不能單純依賴某種方劑。總之,烏梅丸在中醫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并且在治療小兒蛔蟲癥和痛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