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腹瀉是一種常見的腸胃問題,中醫學認為其病機可以分為熱瀉、傷食瀉、風寒瀉、脾虛瀉和脾腎虛瀉五種類型。針對不同的癥狀,中醫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熱瀉主要表現為起病急,腹瀉頻繁,大便稀而黃,有惡臭味或夾帶粘門灼熱、發紅,患兒煩躁,口喜飲,惡心嘔吐,食減退,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指紋紫。治療上應以清熱利、分利止瀉為主,方藥可以使用葛黃芩黃連湯加減,藥材包括葛、金銀花、茯苓、車前子、蒼、黃芩、黃連,煎湯服用。

傷食瀉主要表現為起病前有傷食病史,大便稀且帶有瓣或未消化的食,味道酸臭,腹部脹滿、疼痛,痛時排便,排便后疼痛減輕,食不振,惡心嘔吐,舌質淡紅,苔白厚膩或淡黃膩,脈數,指紋紫滯。治療上應以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為主,方藥可以使用保和丸加減,藥材包括藿香、陳皮、焦三仙、金、萊菔子、茯苓、蒼、白、木香、白芍、元胡、炙甘草。

風寒瀉主要表現為風寒或飲食生冷導致,大便清稀,帶有泡沫,臭氣不重,腸鳴腹痛,可能伴有惡寒發熱、流清鼻涕、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指紋淡紅。治療上應以疏風散寒、化和中為主,方藥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藥材包括藿香、蒼、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法夏、紫蘇葉、甘草、干姜、砂仁、木香。

脾虛瀉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時輕時重,大便稀溏,淡而無臭,食不振,患兒倦怠,重減輕或虛胖。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指紋淡。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固止瀉為主,方藥可以使用參苓白散加減,藥材包括黨參、白、茯苓、山藥、蓮、扁豆、薏仁、砂仁、桔梗、陳皮、木香、枳殼、焦山楂、干姜、甘草。

脾腎虛瀉是一種嚴重且難治的腹瀉,癥狀包括腹瀉持續時間長久,頻繁發作,大便淡無臭,患兒重減輕,面蒼白,四肢發涼。舌淡苔,脈微弱,指紋淡。治療上應以溫補脾腎、固止瀉為主,方藥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藥材包括人參、蒼、茯苓、山藥、煨豆蔻、鹽炒補骨脂、醋五味子、附片、甘草、干姜、吳茱萸、大棗。

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兒秋季腹瀉,中醫有相應的治療方法,選擇合適的方劑可以有效緩解癥狀,促進康復。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應據患兒的況,遵醫囑用藥,并注意合理飲食和飲水,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防止疾病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