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兒癥綜述:了解癥狀、病因及治療方法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喜歡“眉弄眼”或是說臟話、罵人只是調皮而已,然而這也可能是小兒癥的表現。小兒癥,也稱為多發癥,是一種常見的兒行為障礙綜合癥。它表現為眼部、面部、四肢和軀干的不自主,并伴有部異常發音和猥穢語言。小兒癥的癥狀特征包括頻繁的眉、眼睛弄、鼻子皺、頭部搖、肩部聳、頸部扭,以及部不自主發出的異常聲音,有些患兒甚至會說出無法控制的臟話和罵人。癥狀的輕重會有波冒發燒或張可能會發和加重癥狀,約有一半的患兒還伴有多癥。長期癥影響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學習績落后,嚴重的患兒可能因為干擾課堂秩序而被迫停學。這種疾病最常見于4-7歲的兒,但也有12-16歲仍有發作的況。男孩比孩更容易患病,比例約為3:1-4:1,而孩在治療后的療效通常較慢。小兒癥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數患者在青春期時可能會自行緩解,但大部分患者的癥狀會逐漸加重,持續到年,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因此需要及時治療。近代文獻將該病歸納為多種疾病,如“慢驚風”、“瘈疭”、“搐”、“肝風證”、“風痰證”、“目連剳”等。由于該病的癥狀繁多,病因復雜,包含多個疾病,因此很難用一個單一的古代“病名”或“病癥”來概括。與染、生化代謝、傳傾向、環境、力、圍產期異常以及其他疾病的繼發有關。

二、西醫病因和中醫辨證論治

小兒癥的病因非常復雜,常見的包括染、生化代謝失調、傳傾向、環境和力過大、圍產期異常,以及其他疾病的繼發。中醫則從風邪不解、肝風、痰熱風、脾虛肝等方面進行辯證論治。

1. 風邪不解:風邪是小兒癥的重要發因素,病兒到風邪后,會出現一系列頭面表部位的“表證”和“風邪”表現,如眼睛、鼻子、嗓子,全沉困,脖子僵,皮等。冒后將邪氣完全驅除出外非常重要,否則風邪會留在,引發癥。此類型癥常因冒等呼吸道染而加重或反復,常伴有過敏鼻炎、哮或反復呼吸道染病史,舌質偏紅,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治療方法包括解表祛風方藥,如荊防敗毒散、桂枝湯和麻黃湯等。

2. 肝風:肝風癥的常見表現,其特點是善行、善變、主。在五臟中,易風邪影響的是肝臟。此類型癥通常表現為搖頭、聳肩、眉眨眼、撅、踢等運,伴或不伴發聲和穢語,頻繁有力,聲音高,多難靜,煩躁易怒,頭暈頭痛,面紅目赤,舌紅,苔白或薄黃,脈弦有力或數。治療方法包括平肝瀉火,熄風止痙,使用天麻鉤藤飲等方劑。

3. 痰熱風:此類型癥的癥狀包括搖頭、聳肩、眨眼、甩肩、踢等,伴或不伴中發吭、怪、穢語等。痰熱風的患者常伴有中痰鳴,煩躁口,睡眠不安,大便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厚膩,脈弦數。治療方法包括清熱化痰,平肝熄風,使用黃連溫膽湯等方劑。

4. 脾虛肝:此類型癥的癥狀包括眨眼、皺眉、聳鼻、撅、腹部,伴或不伴中“吭吭”和穢語等。患者常伴有神倦怠,面萎黃,食不振,夜臥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結,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或膩,脈弱或弦細。治療方法包括扶土抑木,熄風定痙,使用歸脾湯合四逆散等方劑。

5. :此類型癥的癥狀包括眨眼、搖頭、肢、清嗓,頭暈耳鳴,多靜,兩顴紅,手足心熱,尿頻或尿,盜汗,舌偏紅或淡紅,苔薄或苔,偏干津,脈細數。治療方法包括養補腎,肝熄風,使用六味地黃湯等方劑。

需要注意的是,癥的治療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幾種癥型和方,中醫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強調四診合參,因此請勿擅自用藥,以免引起不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三、預防和調護措施

1. 一般護理:患兒的居住環境應保持安靜,減噪音;避免食用容易使大腦興的食,如巧克力、茶和咖啡等;避免冒和過度勞累,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適當參加一些文,增強抵抗力;避免過多地看電視,特別是一些恐怖和刺激的節目,以及玩電子游戲。

2. 飲食護理:適宜多吃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腦子及骨髓,魚,牛糧,核桃,蓮子,百合等食;不宜多吃含防腐劑、添加劑、調味劑的食品,煎炸、燒烤、油膩食品以及滋補品和飲料;飲食要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挑食和偏食。

3. 心理護理:給予患兒支持心理護理,加強家長心理護理指導。兒癥的治療需要學校、醫院和家庭的配合,因為患兒可能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學習和自尊心等方面存在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保護患兒的自尊心,多加鼓勵。

總之,小兒癥是一種常見的兒行為障礙綜合癥,其病因復雜,癥狀多樣。西醫和中醫在治療癥方面都有各自的方法和理論依據。此外,預防和調護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一般護理、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小兒癥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以促進患兒的康復。